一颗瓜,尘埃落定。
这两天国际教育圈里传的沸沸扬扬——
资金链断裂、暂停返校、教师待岗的某国际学校高中校区,于20号发布了官方声明:学校暴雷、校区关闭为不实信息…
真实情况是:学校转型了。
原本的国际高中校区,转型国内高考方向,原校区内的国际课程项目,则合并入朝阳总校区。
这个谣言辟得有点儿一言难尽:好像学校是保住了,但国际教育节节败退…
国际化学校,正在全面公立化。
早在今年1月10号,我就写过一篇文章《消费降级后,国际学校都开始公立化》,但文章发布了一个月后毫无征兆地被删了…
无话可说。删稿能堵住说真话的嘴,但堵不住风雨飘摇的真相啊——
这也就才半年吧,民办学校全面遭遇招生困难,国际化学校不仅开始「公立化」,甚至有些直接转向了高考路线…
当年被国际教育圈嘲讽的「鸡血」校,如今再没人敢指手画脚了。经济下行到了今天,吹捧国际教育的阳春白雪,家长不买账;踏踏实实搞好学术成绩,找到学生吃上饭,才是最重要的事儿…
市场需求变了,
转型是必然的。
过去中产没见过世面,被割了一茬又一茬:国际学校英美夏校、钢琴芭蕾编程课、冰球马术高尔夫…
如今花了几十、上百万学费终于算整明白了:
走国际路线,升学也是硬道理。艺体美玩出再多的花样,最后砸钱的结果还是想录大藤牛剑,拼来拼去,拼的还是课外补习班…
每年学校放榜,藤校牛剑的offer满天飞,学校敲锣打鼓,搞得就好像培养出一个孩子,它有多不容易似的。你细推敲下,就会发现录取跟学校关系根本不大,大多都是机构的手笔。
也不能怨机构太强,人家的师资哈耶普遍地,学术核心至少牛剑G5!反观国际化民办校,师资顶多G5的硕士配一两个,撑下门面。
是民办校故意抠么?也不是。主要是场租太高,动辄千万,能拿出来砸师资的钱有限,这就输给了公办一大截。
海淀六小强的101本部,地址在圆明园隔壁,占地20万平方米,东临清华南靠北大,校内2个莲花池1个孔雀园,极度豪奢但不要钱…
RDF这类超级中学,不仅没有场租压力,名校生应聘当老师还不大在意薪酬,只要自家小孩能拿到个入学资格,几千块的合同岗,清北硕博都能打破头。
换到深中也是一样,教师招聘这几年随随便便都是个剑桥/北大的硕博——
民办校被公办+机构挤兑的难受:要师资没师资,要尖子生没尖子生,要升学结果…
这个是真没有。
国际课程五花八门但没一家真敢拍胸脯说,进TOP20的学生,是自家老师教出来的成果。甭管有没有外教,外教其实更难搞。
前一段时间DSE火,我跑到了好多场公开课。有一家据说师资极好的,数学花了三分之一的时间讲考试能用计算器,人文阅读短文后回答3个问题,毫无逻辑也没有互动,老师上手摇人,尬得我只想抠地…
爹妈还在现场呢。所以折腾什么呢?不折腾了,但凡北京有户口的都想回公立了——
比起口袋里的真金白银,集体主义大锅饭,刷题刷到12点半,一个星期三大考五次小考,那都不是事儿…
有钱才有选择,没钱就不会在乎那么多。房贷都没着落的人,是没资格谈鸡娃谈精神文明建设的…
今年暑假游学集体凉凉,管你是英美澳加还是东南亚,上山下海踩踏哈耶普斯麻,任凭喊破喉咙都溅不起几朵浪花。
这不全是因为中产爹妈觉醒,认识到「长见识=割韭菜」,更多人是因为缺钱导致的头脑冷静。
之前很多的胡乱宣传,选择国际教育就要放下卷成绩,引得很多爹妈为假装接轨国际化排队躺平,现如今的家长不管选哪条教育路线都只认俩字:
升学。
为了升学,国际教育开始公立化 ——
第一,强调学术能力,死磕数理化。
原来搞国际化的教育最怕被家长诟病,松弛感不够、英文环境不到位,国际课程不够原汁原味,几乎都没有作业。
尤其是IB课程,数学都没有作业,老师还觉得就该这样,给学生留作业就是帮学生作弊。只要上课小孩就应该会,如果不会也会找老师去探讨,而不是用做习题的方法巩固知识点…
然而这只是一厢情愿。
家长帮娃选IB的时候,根本不了解课程难度,学了之后才发现学不会。尤其是公立中途转轨,本来都是卷高考卷不动的小孩,没有学习自驱力,转了IB后彻底抓瞎,最后考试都考不了,只能给小孩课外辅导…
现在学校不搞松弛感了。
高中AP+Alevel,主打一个成绩抓住。小学强调优势学科,奥数教练天团直接下场,把普娃的逻辑思维拉起来,让牛娃直接刷竞赛拿奖;
英文课程加满,各种测评保证效果。家长可以不用另外花钱偷偷摸摸从校外找资源,分层走班细到五六来个级别的学校现在连北京都有不少。
第二,校内给小孩补课。
以前很多学校收十几万学费但三点半放学,美名其曰同步海外,不耽误小孩享受家庭时光。完全没考虑国内爹妈还要上班…
没有父母的陪伴,三点半回家无所事事,只能另外掏钱上课外班。
现在学校为了招生都纷纷提供课后学术辅导了,甚至一对一到晚上八点多。之前我探校新府学,都晚上7点多了,老师还在教室里给五年级讲题…
太拼了。
现在国际数学竞赛成绩是招生标配,他家还开始搞各种免费的数学竞赛集训班和数学兴趣社团;甚至连一项要求课后私人时间的外教,都开始提供全天在线答疑,拉起了和学生家长私聊的一个个小群。
第三,增加各种测评考试。
原本学校没有考试、测评,把这件事当成卷。小孩学了半天,爹妈不知道他们学了点啥,反正一开家长会,无论学霸还是学渣都是听老师一通夸…
不少学校趁机浑水摸鱼,没有测评就没有人考核教学成果。导致很多小孩去国外读书才发现,英文学得都有点渣!
家长现在不愿意装瞎了,纷纷在校外找各种测评帮学校做教学评估,倒逼学校改革,不仅国外各种测评工具,国内的区测统考也渐渐成了标配,
无它,就为证明教学有效果,家长的学费没白花:小孩在松弛感、个性化的教育之下,成绩照样不会差。
面对变化,选国际教育的爹妈开始分裂:有人争抢公立的学位,有人提前带娃出国…
记得多年前有个家长谈国际教育的时候说:「最成功的国际化,是本土化。」
意思不是集体回归公立,而是希望我们的国际化教育更懂中国。无论是课程、师资,还是教学,聊够了阳春白雪,能踏踏实实回归升学。
毕竟国内中产还没富到:投资可以不计结果。
现在似乎终于要实现了。
-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