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红书上一条帖子火了。标题很抓眼球——《澳洲Roblox凌晨2点领东西,别让孩子含泪入睡》。
(截图来自小红书博主@澳洲黑猫护理「毕业版 × PTE学习版」)
这位澳洲家长讲,她的孩子为了游戏里凌晨两点发放的稀有种子,硬是哭着睡下。最后,她和孩子的爸爸亲自守到深夜,学会了怎么抢东西,才算圆了孩子的心愿。这个帖子一出,瞬间引来上百条评论。
评论里,大家提到最多的就是最近爆火的《Grow a Garden》。这款农场游戏玩法很简单:买种子、种作物、收获,再换更稀有的种子。
听起来像当年的“开心农场”,但热度远超想象。
上线没多久,就迅速突破了 千万级的同时在线人数,一次次刷新 Roblox 的记录。
这游戏到底有多火?到 2025 年夏天,它的在线人数已经冲破 1600 万,创下电子游戏史上前所未有的峰值,甚至超越了《堡垒之夜》。到了 8 月 23 日,更是达到 2230 万人同时在线。
它甚至被财经媒体称为“新一代的 FarmVille”,带动了 Roblox 股价上涨。更令人震惊的是,这款风靡全球的游戏,最初竟然是由一位只有 16 岁的少年在几天内开发出来的。
Tips:
Roblox(中文常译“罗布乐思”)是由 Roblox 公司开发的大型多人在线游戏平台。它最早在 2004 年以《DynaBlocks》形式测试,2006 年正式上线。平台允许用户用 Roblox Studio 和 Lua 编程语言创造并上传自己的游戏,也能游玩其他开发者设计的作品。
截至 2020 年 8 月,Roblox 月活跃用户已超过 1.75 亿,在美国,16 岁以下的儿童有一半都在玩。平台的虚拟货币“罗宝”(Robux)可以购买服装和道具,开发者还能将收入兑换成现实货币。Roblox 还会举办虚拟音乐会和颁奖典礼,逐渐成为兼具娱乐、创作和社交的虚拟社区。
孩子们更是玩到停不下来。离线作物照样长,每周都有限时道具,错过就再也拿不到。有人半夜爬起来抢种子,有人守着活动不睡觉,还有人为了稀有道具跑去 Discord、eBay 交易。这个看似治愈的小花园,让孩子们无比着迷。
可在不少家长眼里,这也成了新的担忧,到底是健康的娱乐,还是另一种隐形的沉迷?
评论区里,不少家长分享了类似的经历:
孩子为了游戏彻夜难眠、哭闹不止,甚至情绪大幅波动。
有家长坦言,Roblox 上的规则设计就像在“钓鱼”,故意设置在深夜释放奖励,吸引孩子熬夜上线,形成依赖。
评论里声音分成了好几派。
第一派是“深有同感”的父母。他们说孩子也在沉迷,“我儿子沉迷这个游戏好几年了,不让玩就哭,哪怕放下iPad,心思也不在学习上。”
还有家长说,孩子半夜十二点、甚至一点钟都守着游戏,领到东西开心得不得了。
第二派家长很强硬。他们觉得必须切断,“我刚刚永久禁了她的手机和电脑,现在她躲在屋里哭。”还有人分享自己直接改掉密码,不给充值,不买装备,坚决不妥协。
第三派则选择宽容。他们会陪孩子一起玩,甚至半夜帮孩子抢种子。“孩子开心我们也开心”,“只有孩子信任你,才会听你的建议。”
有的父母还说,游戏也能变成亲子关系的一部分,“陪他玩,了解他心里想什么,这样出了问题才会第一时间找你。”
评论区的讨论越来越热闹,有人说这是“神仙日子”,觉得青春就该打游戏、旅游、喝酒;
有人说这就是“毒害孩子”,坚决不让碰。
还有家长拿它和当年的“偷菜”做比较,说心理是一样的。也有人调侃,“哈哈做你的娃太幸福了,我家孩子那天被我凶去睡,估计心里很委屈。”
一条帖子,把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同的焦虑和宽容,全都暴露在了评论区。
有人看得心酸,有人看得好笑。可无论是哪一派,都指向了同一个现实:
在澳洲和新西兰,不少小学生已经深陷 Roblox 世界无法自拔,而“Grow a Garden”只是其中一个缩影。
更让人担心的是,Roblox 作为一个开放平台,里面的游戏五花八门,既有看似 harmless 的养成类,也夹杂着血腥、暴力、甚至不当引导的内容。
Roblox,对很多家长来说并不陌生。它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几乎是“顶流”。
严格来说,它不是一款游戏,而是一个“游戏工厂”。孩子们能在里面自己搭建游戏,也能随时进入别人做的世界。打任务、聊天、买皮肤,一切都在这个虚拟乐园里完成。
要说家长们最头疼的地方,除了熬夜,就是“充钱”。
Roblox 的虚拟货币叫Robux。孩子们一旦上瘾,三天两头就嚷着要买。新皮肤、稀有装备、宠物盲盒……通通都要 Robux 才能解锁。
有个妈妈娜拉·华德就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她住在巴巴多斯,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刚玩 Roblox 时,开口就要 Robux。爷爷奶奶心疼孙子,圣诞节直接送了 200 美元的苹果礼品卡。结果几天工夫,钱就全花光了,吓坏了一家人。
后来,这位妈妈只敢每月给他 10 美元限额。没想到,孩子立刻觉得游戏“没意思”,开始转战别的网游。
类似的故事在家长群里比比皆是。有人说,孩子的生日礼物不再是玩具,而是 Robux;圣诞礼物不再是书本,而是 Robux;甚至连压岁钱,都得换成 Robux。
简单、方便、好玩,这是 Roblox 的最大魅力。但正因为如此,它也成了许多家长最担心的地方。因为它太开放了。注册只需要一分钟,门槛极低。孩子可以随意进入,聊天功能默认开启,任何陌生人都能说话。
平台里有上千万款游戏体验,每秒有数万条信息需要审核。虽然Roblox宣称用了人工智能加人工来筛查,但现实是:量太大,根本顾不过来。
彭博社的一篇长文《Roblox 的恋童癖问题》就揭开了这种矛盾:在增长和安全之间,平台长期摇摆。
文章里提到的案例触目惊心。有开发者在平台上塑造了虚拟人设,吸引大批孩子围绕,甚至和未成年人发生不当交流。
账号被封了,游戏却换人继续运营。最后,执法部门介入,才有人被捕被判。
但这不是孤立事件。从2018年起,美国警方已经披露了二十多起相关案件。不法分子的套路很相似:先在Roblox里套近乎,再引导孩子转去Snapchat、Discord等监管更弱的平台,最后发展到平台之外。虚拟货币Robux也成了被利用的工具,用来诱导孩子交换照片或保持联系。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总检察长在今年八月甚至直接对Roblox提起诉讼,指控平台未能保护孩子,放任了风险滋生,消息公布的当天,Roblox股价一度大跌。
数据也在提醒人们,2022年Roblox上报的儿童相关案件是2973起,一年之后飙升到13316起。平台回应说安全是“基石”,并不断加码AI审核,但不少前员工承认,真正的优先级仍然是“增长”,而不是“安全”。
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家长担心,Roblox正在成为恋童癖的温床。原因不是比例有多高,而是门槛太低、接触太容易、取证太困难。对很多父母来说,它看起来像是一个可爱又安全的儿童游戏,但实际上,这里面混杂了太多不可控的风险。
就在不久前,美国圣路易斯又爆出一桩新案。一名 13 岁女孩在 Roblox 上被一个伪装成“同龄小孩”的成年人盯上。
对方先假装是朋友,套近乎,再利用女孩的脆弱和信任,主动发来露骨的照片,并一步步说服她模仿。
案件最终曝光,家人提起诉讼,律师直言:Roblox 的设计让孩子“极容易成为掠食者的猎物”。
这不是夸张,而是血淋淋的现实。律师事务所透露,他们已经接到上百个家庭的求助,类似的故事一再上演。
Roblox 的回应依旧是“安全是第一优先”。
他们强调平台有全天候审核,有 AI 技术,有严禁分享个人信息和色情对话的机制。他们还与警方、全球儿童安全组织合作。但一句“没有系统是完美的”,却更像是一种无奈。
因为案件并没有减少,相反,2024 年 Roblox 向美国国家失踪与受虐儿童中心提交的报告高达 24,522 起,比前一年还在继续上升。
律师库珀在法庭上说:“Roblox 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误导了家长。让他们误以为这是一个安全港湾。事实却是,它毁掉了很多孩子的生活。”
他说,光靠家长的管控远远不够,必须从平台的顶层设计开始,真正阻止掠食者进入。
从路易斯安那州到加州,再到这次的圣路易斯,越来越多的诉讼正把 Roblox 推到风口浪尖。
全球的问题不是个案,而是系统性的漏洞。孩子们在虚拟世界里欢笑奔跑的同时,也在暴露于最黑暗的角落。
最近,新的传闻又把 Roblox 推上热搜。
TikTok 和 X 上出现了一张所谓“官方公告”。上面写着:平台将在 9 月 1 日永久关闭。理由是“回应用户强烈要求”,还有“出于安全考虑”。
一张图,引发全球恐慌。孩子们哭喊着问“是不是以后都玩不了了”,家长们一边松口气,一边又陷入不安。
评论区更是炸开了锅:有人怒骂“你们喜欢掠食者吗”,有人大声疾呼“快带孩子离开”,还有人直接断言“Roblox 站在了错误的一边”。
但事实是,这份公告根本不是真的!它出自一个假冒账号,公司从未宣布关停,平台依旧在正常更新,游戏照常运行。
没有所谓的“倒计时”,没有一夜之间的消失。谣言终究会散去。可留下的,却是另一种更深的焦虑。
这场风波提醒了家长一个残酷现实:即使 Roblox 不会关停,风险依然存在。
孩子们沉迷其中,接触陌生人,追逐虚拟货币。平台可以继续运转,但隐患不会自动消失。真正的问题,不是“还能不能玩”,而是“怎么去玩”。
家长需要走近孩子的世界。和他们一起看看游戏怎么玩,设置好必要的隐私选项,只允许熟人加好友。
告诉他们,不要轻易分享个人信息,不要把对话转移到陌生平台,更不要被虚拟货币诱惑。更关键的,是让孩子知道:一旦觉得不舒服,第一时间要来找父母,而不是一个人默默承受。
Roblox 还在,争议也还在。传闻可以虚惊一场,但孩子的安全不能等。游戏不会一夜消失,但陪伴和守护,才是父母不能推迟的责任。
来源:各大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