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指夹烟,目光深遂,这是鲁迅的标准动作。
这幅墙画放在绍兴鲁迅纪念馆已经十几年了,也是很多游客热衷的打卡点。
但偏偏有人就能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一位姓孙的女士投诉到“浙里办”,声称鲁迅墙画背景是在家里抽烟,放到纪念馆外面就有引导室外抽烟的嫌疑。
按孙女士的要求,必须要把这面墙推了,至少也应该在迅哥夹烟的烟头上,画上一个圈,打上一个x,然后下面写上一行大字:禁止吸烟。得,迅哥秒变戒烟大使。
问题是,不抽烟的鲁迅还是那个怼天怼地的鲁迅吗?还能写出故乡、写出杨二嫂、写出阿Q、写出呐喊和彷徨吗?那个年代的巨匠、革命者,有几个不抽烟?怎么这也要对号入座?
按孙女士的逻辑,画面血腥的战争题材影片就不该上映,因为涉嫌宣扬暴力;关羽像就不该有大刀,那是大型管制刀具;岳飞也吓得瑟瑟发抖,因为背有上纹身。一瞬间,感觉那可怕的10年又回来了。
幸亏孙女士晚生了几十年,要是在那个年代,包准是个小头目。能从墙画中缺少书房背景,推导出“鼓励室外吸烟”的结论;能从鲁迅的吸烟形象,联想到对青少年的不良诱导,估计没有几个人能逃出孙女士的火眼金睛。
这种滥用投诉权还标榜正义光环的行为,如果不予当头棒喝,那就是一个很坏的头——将历史人物从具体语境中抽离,进行符合当代价值观的道德评判,如此上纲上纲,恐怕最后将无人可以幸免。
鲁迅早已不是一个具体的历史存在,而是不同群体借以表达诉求的文化符号。控烟志愿者看到的是公共健康图标,文化保守者看到的是传统价值捍卫者,文艺青年看到的是反叛精神的象征。
每个人都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对鲁迅进行着符合自身期待的解读和解构。这种符号化的认知方式,本质上是对历史丰富性的消解,是对思想深度的拒斥。
公共文化空间的管理智慧,恰恰体现在如何平衡历史真实与当代价值、文化传承与公共规范之间。鲁迅纪念馆在墙面设置“请勿点燃香烟”的提示,已经体现了必要的管理责任。
文化机构既不应该对公众诉求无动于衷,也不应该被个别投诉绑架而失去自主判断。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能够包容多元解读,允许不同世代的人与历史进行开放式对话,而不是将历史人物封锁在无菌的道德真空中。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我们对历史人物的纪念方式,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成熟度。德国纪念康德,不会回避他日常散步的怪癖;英国讨论丘吉尔,不会掩盖他的威士忌嗜好;美国呈现海明威,不会抹去他的酗酒经历。
这些“不完美”的细节,恰恰构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让后世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与真实。将历史人物神圣化、完美化,表面上是一种尊崇,实质上却是一种疏远——因为我们无法与完美对话,无法与神像交流。
鲁迅的价值在于其思想的深刻性与批判性,而非生活方式的示范性。他那些犀利的文字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正是因为它们源于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对社会矛盾的无畏直面。
若我们将鲁迅包装成一个符合所有当代标准的行为楷模,岂不是对他精神本质的最大背叛?鲁迅一生反对思想禁锢,批判道德绑架,若他泉下有知,看到有人因为一幅吸烟画像而兴师问罪,不知该作如何感想。
最好的纪念不是投诉与删改,而是理解与对话。当我们能够平视历史人物的全部真实,包括那些不符合当代标准的部分,我们才能真正与历史建立联系,才能从历史中获得启迪。
鲁迅抽烟的形象不会引导年轻人吸烟,但简单化的思维方式和非黑即白的价值判断,却可能真正误导一代人的认知水平。
在这个符号狂欢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回归常识与理性,在喧嚣的投诉声中保持文化定力,在多元的解读中维护思考的深度。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避免将鲁迅异化为戒烟大使,才能让历史真正成为照亮未来的明灯,而非束缚想象的枷锁。
道德在于自律而非律人。只要自己看不惯就投诉,只要影响到自己利益的都干涉,这是一种病,得治。
对于这种把投诉当枪使的人,相关部门也应列入黑名单,绝不能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