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爸妈聊天千万别发表情包!


你有没有在某个深夜翻看聊天记录时,突然发现自己与爸妈的微信对话框里,藏着些笨拙又可爱的误解?那些我们随手发出去的表情包,在他们眼里,好像都长着我们的模样。

那个呲牙笑的像极了我们小时候得意的模样,那个耷拉着嘴角的,他们总担心孩子是不是又受了委屈。

好像全世界只有爸妈,会对着一张小小的图片反复揣摩:这孩子发这个,是想表达什么呢?

01

爱屋及乌的思念

思言是在加班间隙看到妈妈消息的。 屏幕上跳出一条微信:“言言宝贝,你戴这个小红帽挺好看的,就是帽檐有点大了,会不会遮眼睛呀?”后面跟着个疑惑的小黄脸表情,是妈妈最近刚学会的。

思言愣了愣,才想起半小时前随手发的表情包——一只圆滚滚的小猫,顶着鲜红的针织帽,帽檐耷拉着遮住半只眼睛,配文是“努力搬砖中”。她当时只是觉得小猫像极了困得睁不开眼睛的自己,没多想就发给了妈妈。

“妈,那是只小猫啦。”思言指尖敲得轻快,带着点被可爱到的笑意。

妈妈的语音消息回得很快,几乎是秒发:"哦?我看着眼睛圆圆的,跟你小时候一模一样。"

紧接着又是一条语音,"你三岁那年冬天,外婆给你织的红帽子,你特别喜欢,天天带着在街上玩,睡觉的时候都不舍得让妈妈帮你摘下来。"后面跟着一个思言之前在聊天中发过的“偷笑”卡通表情包。

她大概是把表情包里的小猫,当成了屏幕那头的女儿——“妈,我改天也戴顶红帽子拍照给你看。”思言打字时,嘴角不自觉地扬起来。

那边沉默了几分钟,发来一张照片。是妈妈翻出的旧相册,泛黄的相纸上,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戴着红帽子,正被长辈抱在怀里。“你看,是不是很像?”

思言顿时明白,妈妈是太想念自己,想念到把所有可爱的、温暖的模样,都当成了自己的影子。

02

模糊的表情藏着清晰的牵挂

体育课刚结束,小珊浑身是汗,手机在储物柜旁响了半天。她点开微信,首先跳出来的是转账提示信息,往上翻,是爸爸的消息。

第一条是转账记录,附言写着“买好吃的,别总啃饼”,点开发现比平时给的生活费还要多不少;

第二条是未接视频通话的提醒;再往下,是一连串的文字加语音,“闺女,食堂的饼是不是不好吃?不用跟爸爸省钱,多买点肉菜。”“打视频你没接到,是不是在上课?还是不舒服?”

小珊看着屏幕上一条条暖心的话,突然想起上午聊天时发的表情包。就是只棕色的小猴儿,蹲在地上抱着大饼啃,腮帮子鼓鼓的,她觉得好笑,就顺手发给了爸爸,加了句“爸,生活费告急啦”。

爸爸大概是看着小猴儿啃饼的样子,想起了她高中时的模样,那时候学校食堂的酱香饼是她的最爱,每天早读前都要买一块,边啃边往教室跑,爸爸来送东西时见过好几次,总念叨慢点吃,别噎着。

“爸,我就是发个表情包,钱给多啦。”小珊回消息时,嗓子有点发紧。爸爸几乎秒回:“不多不多,你正长身体呢。刚打视频没接,是不是在上课?我有没有打扰到你?”后面跟着个擦汗的熊猫头表情包,一看就是从哪个群里存的,像素有点模糊。

小珊坐在石阶上,看着远处的夕阳把云朵染成橘红色,爸爸竟把那些笨拙的关心,藏在多转的生活费里,藏在打出的视频通话里,藏在像素模糊的表情包里。

03

倾注在像素里的爱

其实,爸妈不是真的分不清表情包和我们。

就像思言的妈妈把小猫认成戴着小红帽的女儿,小珊的爸爸把小猴儿当成啃饼的姑娘——他们只是太爱我们了,爱到把所有带着我们影子的东西,都当真并关注每一个细节。

那些爸妈总是把表情包当真并代入我们的瞬间,藏着的并不是误会,而是他们绵绵不绝的思念与爱倾注进像素里,悄悄开出的花。

家人给我们的爱大多时候默默无闻,但其中的每个细节却能穿透时空的隔阂直抵人心。在他们耐心地去做“不扫兴的家长”时,或许我们也可以慢慢学着主动表达对爸妈的爱,哪怕只是在随手发出的表情包之后,多发出一句语音:“爸,妈,我今天很好,有点想你们。”

毕竟,他们期待的从来不是一个个潮流的图片,而是屏幕后真实鲜活的我们。不论是表情包还是其他消息的互动,都藏着情感的交互,希望我们都能珍视认真解读你每条消息的家人,是他们让爱有回响,让心有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