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华人被警方要求回国配合调查!只因这一动作,银行卡被冻结

在海外的华人常因外汇额度受限、手续繁杂等问题,转向“熟人介绍”“私下换汇”等灰色渠道。

然而,这种看似便捷的方式,却可能沦为吞噬资金的黑洞。

近日,一名留学生小李的遭遇,便揭开了这类跨境骗局的残酷真相。

即将毕业回国的小李,在出售二手家具时结识了自称华人的Stanley。

得知小李手中有2万美元现金待兑换,Stanley主动提出“国内有渠道”,承诺只需小李交付美元现金,便能将等额人民币直接打入其国内账户,手续费还格外优惠。

在对方反复保证“安全靠谱”后,小李当场移交了2万美元,满心期待着人民币到账。

与此同时,另一位买家刘女士正通过小李的中国账户购买二手车,按约定分批转账人民币。

前两笔交易顺利完成,但第三笔转账时,她突然收到国家反诈中心与银行的双重警示:“疑似卷入电信诈骗”,账户被临时冻结。

紧接着,中国公安机关来电告知她“涉嫌诈骗洗钱”,要求立即停止所有资金流动。

刘女士的惊慌尚未平息,小李也发现自己的银行账户被系统强制封禁。

银行告知,其账户已被浙江、贵州、广东三地刑侦大队标注为“涉案账户”,需接受72小时观察,不排除进一步冻结可能。

此时,小李才惊觉不对劲——承诺换汇的Stanley早已失联,电话不通、微信封号,彻底“人间蒸发”。

随着警方调查深入,一个更棘手的事实浮出水面:小李的账户被指接收了“诈骗链条中的资金”,国内已有多名受害人报案,称其转入的人民币最终流向了小李的账户。

而Stanley玩的正是“两头骗”把戏——对小李许以人民币到账,对国内转账者承诺美元交付,实则暗中调包资金,卷款跑路。

如今,小李不仅2万美元打了水漂,一分人民币未得,还因账户牵涉刑案,被要求回国配合调查。

刘女士也未能幸免,多个银行账户被冻结15天,日常开支全靠家人垫付。

这场看似简单的换汇交易,最终让两人陷入“人财两失”的困境。

小李与刘女士的遭遇,再次敲响警钟:私下换汇的“便捷”背后,是难以预估的法律风险与资金安全隐患。

即便正规渠道手续繁琐、手续费较高,却能守住资金安全与法律合规的底线。

对于在海外的华人而言,绕过监管的灰色交易看似走了捷径,实则早已是网上随处可见的“重灾区”。

网上的社交平台,从留学生到侨民,无数人分享着相似的被骗经历:有人现金交出去后对方失联,有人账户被冻结牵连全家,更有人因涉案账户被列入调查名单……

这些血泪教训都在证明,所谓的“私下换汇”,不过是骗子精心编织的陷阱,踏进去就可能万劫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