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移民”成为诺奖得主最显著的标签?

作者:Jenna Ahart

转载:知社学术圈

正文

据Nature统计,自21世纪以来,获得诺贝尔三大自然科学奖项(物理学、化学和医学奖)的202位科学家里,接近三分之一的获奖者(共计63位)在赢得诺奖之前离开了他们的出生国,通过移民手段前往其他国家。有时他们甚至会多次移民。人们不禁会好奇,为何“移民”会成为诺奖得主最显著的标签?

在2025年的诺奖得主中,化学奖中的理查德·罗布森出生在英国,但现在居住在澳大利亚;该奖另一位共享人奥马尔·亚吉,是由约旦移民至美国,他也是史上第一位约旦裔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物理学奖得主中的两位也是移民:米歇尔·德沃雷出生在法国,约翰·克拉克出生在英国,但两人现在都是美国籍。

下图展现了2000年及以后获得诺奖的科学家们的移民轨迹,若科学家在出生国居住期间已获得诺奖,则未在图中显示。

历史上看,移民长期以来都在诺贝尔奖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他从出生地德国移居到瑞士(以及后来到美国);玛丽·居里,她离开祖国波兰到法国工作。这背后的动因,除开一些特别的政治历史因素,往往是因为:最多产的科学机会,最好的培训、设备和研究社群,是分散在全球各地的。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的经济学家伊娜·甘古利表示:"天才会降生在任何地方,但机会却并非如此,我认为这就是有这么多外国裔诺奖得主的原因。"

一个典型的移民科学家案例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2010年物理学奖得主安德烈·海姆。他父母是德国人,本人却出生于俄罗斯,他曾在俄罗斯、丹麦、英国和荷兰任职,海姆自称,其整个研究生涯都"像球一样疲于奔波,但如果你一辈子待在原地不动,你就会错过一半的精彩”。

01

人才的受益与流失

在63位外国裔获奖者中,有41位得主获得诺奖时留在美国。显然,这是因为美国在二战后成为了全球科研中心。国际研究人员因其慷慨的资助和顶尖高校资源而涌向那里。甘古利评价道:"美国所拥有的是独一无二的。它是顶尖学生和一流科学家的热门移民目标。"次于美国但同样受欢迎的另一个移民国是英国,有七位外国裔科学家在那里接到瑞典打来的电话。

由图可见,在所有获诺奖的外国裔科学家中,有近三分之二的人在获奖时持有美国国籍。

但是,英国同样也是诺奖得主的“流失大国”。据统计,有13位诺奖得主在英国出生却在别国留居时获奖。评论者认为,这种迁徙的背后是更高的薪水和更有声望的职位所产生的吸引力。

此外,德国也“流失”了六位诺奖得主;日本、法国和俄罗斯则各“流失”了四位。

最后,从奖项类别上看,物理学奖拥有的外国裔获奖者占比最多,达37%;其次是化学奖,占33%;最后是医学,占23%。哥伦比亚大学科技政策专家 Caroline Wagner认为,物理学奖领先的原因可能是其设备密集的特性。顶尖物理研究所需要的昂贵对撞机、反应堆、激光器、探测器和望远镜主要位于少数领域领先的大国。Wagner说:"因此,顶尖的研究人才很可能会去拥有顶尖设备的地方。医学不是一个设备密集的领域,所以更容易留在本国。"

02

新潮流

但如今,科学家和学生的国际流动正发生着新的改变。在美国,今年特朗普领导下的政府正在实施的大幅资助削减和更严苛的移民政策。评论界多认为这些举措导致的"人才流失"已迫在眉睫。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已经限制了其机构每年可以招收的国际学生数量,而日本提议削减对其他国家的研究生财政支持。

收紧的移民政策、变化的科研环境,导致国际研究人员开始改变他们的人才流向。据悉,已不少研究人员团开始离开美国,而另一些国家则积极朝他们抛去橄榄枝。例如,法国、韩国和加拿大已经设立了计划,通过奖项和奖学金来吸引美国的研究人员。资助欧盟范围内研究的欧洲研究委员会,正向将实验室迁至欧盟的科学家提供高达200万欧元(230万美元)的资助,目标是帮助那些从美国迁来的人。

甘古利说,对于美国人而言,他们可能面临一场大规模的人才外流,类似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家逃离德国以及1991年苏联正式解体后科学家逃离俄罗斯的浪潮。但她补充道,尽管包括比利时和法国在内的国家正在采取行动吸引美国科学家,但他们的薪水可能还不足以说服许多研究人员跳槽。

Wagner表示,无法预测下一个诺贝尔奖中心可能在哪里,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培育一个恰到好处的研究环境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复杂网络。科学人才更替的全面影响可能只有在"非常长期的"未来才能感受到。他说:"流动性使每个人受益。每个新来者都带来新的想法、新技术和看待老问题的不同方式,欢迎这种融合的国家能保持敏锐。"

参考文献: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32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