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打造地偶综艺:当地下偶像走向“地上”

“综艺王者”芒果再出手,瞄准了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地偶文化”。

芒果与造梦师厂牌将合作推出 “未来纪”全新地偶企划,招募18周岁以上、长相帅气、热爱舞台的男生,打造一档聚焦地下偶像的综艺节目,并已于10月份正式进入选角阶段。

所谓地下偶像,就是指不在主流媒体平台露出,专注于商场、剧场、livehouse等线下场景进行演出的小型偶像团体,是一种由日本引进的小众亚文化,长期以来受众圈层较为单一固定,甚至可以说是小圈子里的自娱自乐。

但随着芒果的入局,地偶已然有了进入主流媒体的趋势,当地下偶像走向 “地上”,这一亚文化产品会如何发展?而芒果又为何会发力这一小众赛道?

地下偶像在中国

2023年,被称作中国的“地偶元年”。

地偶文化诞生于泡沫经济破裂后的日本,电视偶像节目陷入低迷,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失去了传统的出道途径,而彼时经济萧条、社会竞争下倍感压抑与空虚的日本民众,试图在偶像文化中寻求情感寄托。

于是,依托自日本强大的社区剧场文化的地下偶像应时而生,以自营性质的偶像团体为主,集中在本地的社区剧场进行演出,大多是在商场地下层的小型剧场和 livehouse,因而有了“地下偶像”之称,初代AKB48就是以社区剧场公演为核心的地下偶像出身。

日本地偶文化在十多年就已经进入了中国,目前普遍认为国内的第一支地下偶像团体是 2011年成立的“Lunar”,萌芽于上海动漫街的一家女仆店,团体早期集中在上海各大线下动漫、游戏展会活动表演,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粉丝。

之后的十余年间, “神龙妹子团”、“Idol school”等发源于百度贴吧的女子地下偶像团体相继成立,但整体来看国内地偶数量增长相当缓慢,并未形成规模化的发展。直到2023年,在国内演出市场和偶像市场的变化影响下,地下偶像迎来了爆发的时机。

根据“中国偶像Wiki”相关数据,2023年,国内新成立的地下偶像团体达到了91个,到了2024年数量将近翻了一倍,新增地偶团体多达174个, 截止到 2025年初,全国已经有超300个地偶团体 。

地偶文化的爆发一方面是受线下消费场景全面复苏的影响, 2023年全国演出市场总体规模将近740亿元,其中小剧场、演艺新空间演出场次达到18.69万场,观演人数2442.40万人次,同比增长250.54%,促进了地下偶像的活跃。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传统主流偶像行业萎缩,选秀时代的终结导致国内偶像市场陷入冰封期,失去出道机会的练习生、中腰部爱豆,与热情得不到释放的 “秀芬”、追星族一拍即合,纷纷涌向地下偶像市场。比如国内第一支男地偶团队“搬砖汪汪队”,成员就包括参加过《创造营2019》的练习生刘夏俊。

尽管市场飞速升温、行业竞争加剧,但整个地下偶像圈子仍然较为封闭,主要受限于表演风格模式较为单一、表演质量水平参差不齐、曝光度有限,很难吸引到新用户, 核心粉丝群体相对固定 。说白了地偶其实和 “全网300秀粉”差不多,来来去去都是同一批粉丝,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上升趋势。

芒果的入局或许能够改变这一现状。

当地下偶像走向“地上”

其实在芒果之前,已经有主流媒体关注到了蓬勃发展的地偶文化。

作为国内地偶文化的摇篮,上海的东方卫视就推出了专门的地偶文化栏目。在《下一站,闪耀时刻》中,镜头跟随地偶粉丝一起探索了这个城市的地下偶像演出,带领更多观众去了解现代年轻人喜欢的东西。

具有二次元基因的 B站也推出了全网首个地偶直播栏目《哔推的地偶》,邀请了噬心计划、WONDER等七大地偶男团同台竞演,通过舞台表演与实时互动的形式让更多线上观众参与其中。

但此前相关地偶节目并未掀起大范围的讨论,一是因为媒体或平台自身影响力有限,传播范围并不广,二则是因为节目并没有展现出地偶文化的真正魅力,即真实平等的交流互动,更多的集中在舞台表演上,无法吸引到新观众。

而在国内综艺市场拥有绝对优势的芒果的入局,真正让地偶文化有了出圈的趋势,企划曝光后市场关注度出现显著提升,但同时争议也随之而来: 进入主流媒体的地下偶像还能叫地下偶像吗?

地下偶像的一个标志性特点就是 “不在主流媒体出现”,因为要保证这一亚文化的特性,即剥离明星光环的真实性与平等真诚的交流互动,而一旦地偶进入主流媒体,就很难保持“地下性”。

比如芒果地偶企划中明确了将提供专业技能培训、音乐制作团队、品牌代言商务,甚至是芒果系综艺、长剧、短剧影视综资源,这种 全方位的主流媒体曝光其实已经脱离了 “地下偶像”的本质,更像是一场打着地下偶像旗号的造星选秀 。

尽管不少地偶粉丝高呼 “把地下还给地下”,但客观来说,地下偶像进入主流媒体其实是一个难以阻挡的、必然发生的趋势。

一是因为地偶文化需要更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国内地偶市场其实已经趋近饱和,地偶团体层出不穷,但核心粉丝群体未有显著增长,仍然是在小圈子里自娱自乐,想要进一步拓宽市场就需要寻求更大的曝光量。

二是因为资本的入局。 除了作为线下消费场景相当火爆之外,地下偶像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造星模式,地偶表演作为艺人上升跳板的可能性已经在日本娱乐圈得到了验证。

比如日本女团 “FRUITS ZIPPER”在短短三年内就实现了从地下偶像到东京巨蛋的升级,地偶出身的日本女歌手Ano也已经一跃成为当红女星,这种成功过的上升渠道必然会吸引资本入局,芒果打造地偶综艺或许就是一个预兆。

其实地下偶像走进主流媒体也很难完全说是一件坏事,目前地偶市场仍然处在一个野蛮生长的阶段,行业发展其实并不规范,比如偶像需要自己承担演出成本,收入并不稳定,不少刚入行的年轻人甚至会被骗;演出内容大多以翻唱日语歌曲为主,存在版权争议;演出质量不高、商业化能力差,地偶行业需要更加规范化。

国内偶像市场发展新路径?

试图实现 “地上化”的地下偶像,能否为国内偶像市场寻找到新的机会呢?

其实严格来说,地下偶像和国内传统主流偶像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地下偶像是日本地偶文化的舶来品,而传统偶像受韩娱造星模式影响更大,二者的区别在于:

一是偶像形象,传统偶像追求精致感,外形、谈吐、实力等多个维度都要进行包装,需要营造一个完美的正面形象,而地下偶像则追求原生感和粗粝感,不完美形象反而更能够让粉丝体会到养成系的快乐和真实的情感连接。

二是营业模式,传统偶像需要与粉丝保持距离,通过专业能力、正能量行为来为粉丝提供正向引导,而地下偶像需要和粉丝进行现场互动,记住粉丝的名字和故事,真诚地与粉丝对话。

三是双方视角,传统偶像与粉丝之间其实存在一个不平等的仰视关系,粉丝仰望高高在上的偶像,大多时候是一种单向崇拜,而地下偶像与粉丝是平视关系,在平等的关系上进行交流,满足粉丝被看见的情感需求,这也是地偶文化的精髓所在。

传统偶像像是一个被包装好的完美符号,而地下偶像则像是一场平等关系下的情感服务,更能够满足当代年轻人的情感缺口,因而地下偶像也被看做是对传统偶像工业的反叛。

但随着地下偶像走进主流媒体,与传统偶像之间的差距必然会逐渐被抹平,比如芒果地偶企划中承诺的专业培训、制作团队,地下偶像也开始被包装了,而当地下偶像开始接触影视资源、全方位的曝光,也必然会和粉丝之间产生距离感。

其实可以说,实现 “地上化”的地下偶像,正在朝着传统偶像靠近,在国内偶像市场遇冷的现实情况下,地偶或许能够为成为一个转机。

不过问题在于,地下偶像能否成功实现 “地上化”,主流媒体平台芒果的入局或许能够为地偶文化带来更高的曝光度和市场关注度,但地下偶像有其自身特性和社区生态,最终会走向何方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2007年,在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快乐男声》掀起全民造星热潮之时,广电总局一则叫停“短信圈钱”的规定致使偶像市场发展停滞。十年后,《偶像练习生》以更含蓄的用“奶”换“码”投票方式让偶像市场迎来了复苏。

而在选秀节目被彻底叫停之际,地下偶像的 “地上化”又能否为国内偶像产业找到新的发展路径,非常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