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一个清晨,澳大利亚记者维吉尼娅·特里奥利(Virginia Trioli)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位牙科病人。
右侧牙齿的隐痛迅速升级,热饮如电流般刺激神经。
几经检查,她被告知——牙髓坏死,需做根管治疗。
朋友们听闻后,只做了一个动作:模仿收银机的“叮”声。
因为他们都知道,在澳大利亚,牙科治疗意味着“昂贵”。

花高价买的保险,却换来25澳元
特里奥利自嘲自己早已是保险公司的“忠实客户”——四十年来,她和丈夫每月缴纳高额保费,选择最顶级的“黄金套餐”。
但当她首次尝试报销根管治疗时,得到的补偿却让她愣住:仅25澳元。
“我一开始以为系统出错,”她写道,“可那是真的——没有少一个零。”
她回想起多年来听过的建议:“如果你把每月的保费塞进枕头底下,几年后就能自己付清所有治疗费用,还能剩下去度假。”
如今,这句玩笑听起来格外刺耳。

医疗体系的盲区:牙齿不算“健康”?
在澳大利亚,牙科长期被视作“可选”而非“必要”。
国家医保(Medicare)最初设立时,牙科被排除在外,理由是“非急需”。
这项决定沿用至今,让数百万澳大利亚人不得不依赖昂贵的私人保险。
数据显示,约两百万澳大利亚人因费用问题推迟或放弃牙科治疗。
特里奥利写道:“我们被劝去买保险,怕有天排队太久。但现实是,当真正需要帮助时,那些保障几乎无力。”

信任的困局:走还是留?
她坦言,自己在公共医疗系统的经历一直不错——安全、专业、可靠。
可一旦放弃私人保险,就要面对额外税负和制度惩罚。
“这是一场关于信任的博弈,”她说,“我知道保险公司不会做亏本生意,但我们被困在体系里,不敢退出。”

一场牙痛之后的觉醒
这次治疗,她花了360澳元,得到25澳元的报销。而未来的牙科账单,还在路上。
“也许我该停止幻想,”她写道,“医疗体系并非慈善——它更像一场赌博。只是这一次,庄家赢了。”
一次牙痛,让她看清的不只是口腔问题,更是整个系统的代价与幻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