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吃人制度,为什么能存在1300年?!

《考官入闱》图,展示了清代科举考试考官进入考场的情景

来源

zhihu.com/question/276367851/answer

01

学过《范进中举》都知道,科举制是个泯灭人性的制度。

那为什么还能存在1300年呢?

因为,科举制度,非常的精妙。

他的核心就是:在保证阶级固化的基础上,防止门阀形成。

在牢牢拴住底层的基础上,又给了底层一点点想象的空间。

是王权垄断权利,拉拢控制社会精英,保持社会秩序稳定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02

现代人对于古代科举有两大错误认识。

一是,以为什么人都能参加科举,普通平民都可以凭借科举实现阶级跃升。

实际上,古代有资格学基本的写字算数的,十中无一,至于能够真正以科举为目标读书的,百中无一。

你知道古代书多贵吗?知道笔墨纸砚这些东西多贵吗?

哪怕你绝世天才,过目不忘,但科举也考书法,这是水磨的硬功夫。不把大笔的钱砸下去,练不出来的。

而且,你以为八股文好写,只要把四书五经背熟了就行?

八股文不但考对于经典的熟识程度,更考理解和应用于现实的能力。这就有点像现在的申论。

但比申论更可怕的是,申论你胡说八道最多低分。

科举考场上你说错了话,会被治罪的。

科举不但要书背的熟,有自己的理解见地,还要不犯忌讳,得知道考官的喜好,官场的风向。

闷头在家死读书的书呆子能科举上榜?

开什么玩笑。

你得有好老师好几年十几年辅导,才能出成绩。

而且,这个老师,学问好只是基本要求。

还得有人脉,知道各级考官的人品爱好。

有见识,知道政策风向,知道说什么容易上榜,说什么会被贬斥。

年轻人也得交结同乡,游山玩水,游历四方。

一方面积累人脉,更重要的是对社会经济,政治,风土人情,都有直接认识,才写的出好文章。

甚至说,得练出好身体,才经得住赶考路上风霜雪雨,以及不如监狱的考场环境。

03

二是,以为科举很容易,只要努力读书,都可以考取个功名。

明清两代,一共差不多25万举人。

中国千年科举,状元600多。

现在一年本科就录取多少?公考录取多少?

高考,公考这些不要碰瓷科举了,按人口比例说,高考也就相当于古代的扫盲教育。

就说举人,按人口比例和个人付出来说,比现在很多科级处级干部,还难得。

所以小说里范进疯了,他应该疯,不疯才不是人。

按照小说里的背景描述,范进能中举,那是奇迹。

类比现在,CCTV给取得这种成就的人一个几分钟专访,也不掉价。

04

科举最终选拔的,是天姿聪慧,有家族背景,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精英。科举不是应试教育,而是普通人无法触及的素质教育,精英教育。

这只能怪宣传教育,过分美化了科举对于打破阶级固化起到的作用。再加上民间传统的爽文和戏剧作品,不合实际的编造了一些底层翻身,平步青云的形象。

一个大家族,把家族幼童集中起来启蒙扫盲,从中选拔出少数有前途的大力培养,争取科举仕途,这才是科举的真实景象。

最后,由于科举的难度和不确定性,没有哪个家族能够稳定输出顶级科举人才。

慢慢也就所谓家道中落,退出权利中心。

门阀势力也就没有可能形成。科举就是一个奖励丰厚但极为难得的诱饵,全天下的家族,精英,都醉心于此,心无旁骛。

太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