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也能考公“上岸”?这届中国学生开始卷海外“铁饭碗”了…

“我还从没想过,身为中国人,会在英国的公共部门工作。”这是小A对自己那段经历的淡然开场。

2023 年 9 月,失业五个月、身份还剩两个月、十多家公司走到最终面试却都无果的时候,她接到了一个来自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旗下信息系统公司的 offer。

图源:honglingjin

这一刻,她大大喘了一口气。她把消息告诉在国内北方某省当公务员的父母。因为父母原本希望她回国“考公”。听到这个消息,他们在电话里“恍然大悟”:她在国外也算“上岸”了

1

异国“上岸”:比国内考公更“另类”的选择

在国内,公务员、事业编制仍然是很多年轻人的“上岸”梦想。2025 年国内公务员报考人数达 341.6 万,录取比达 86:1,创历史新高。在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公共部门雇员”这一身份对留学生来说,有时反而是一个“意外的避风港”。

拿小A来说,她加入的那家公司总部在英国北部的纽卡斯尔,虽然隶属于 NHS 信息系统,但她的角色却更像是国内“事业编”——即便她不是英国国籍,也不是永久居留,在这个岗位上她获得的福利、待遇与许多私企大不相同。

图源:reuters

工作内容为用户研究:通过访谈或问卷收集用户体验,再做分析。无需按时坐班,每天可自由安排,只需在系统上打卡、保证总共工作八小时即可。她仍住在伦敦,远程办公,八九点起床打个卡,再睡回笼觉、做早餐,才开始一天的工作。

与之前在伦敦私企相比,福利差别确实巨大:养老金缴纳高达 20%(私企往往只有 3%-8%),年假除法定公共假期外还有 27 天以上。

话说回来,小A并不是一开始就奔着“国外公务员”去的。2023 年初,她在英国私企工作遇上变动,失业五个月。身份到期前还有两个月,她几乎投递了十多家公司,面试走到最后却都杳无音讯——唯一常被拒绝的原因是:“我们不能提供工签”。

图源:nhs

留学生在海外求职,工签往往是最大门槛。英国企业要给外国人提供工签,需要有“担保资质”,且近年门槛越来越高。2025 年7 月的新政策中指出:小企业、新公司或曾有合规问题的雇主将面临更严格审查。因此,她把目光投向了 NHS 系统,因为其长期缺人、且是“工签大户”。

当 offer 到来,她告诉父母:“我在国外也算上岸了。”父母的反应也意料之中: “那你是不是该考虑结婚?”

她工作后,发现同事多为四五十岁、在系统里干了多年。工作节奏缓慢:两个星期能做完的任务,时间线被拉长到三周;不少人每天花几小时就搞定工作,却也是“年年自动涨薪”。

她调侃:“有同事迟迟不交付流程,公司也不会开除你。”在私企惯了“快节奏、高KPI”后,这样的环境反倒让她有些不适应。

图源:remitl

图源:remitl

英国数据显示,2024年约 48,500 名学生签证切换为工作签证的国际毕业生中,将近四成为护理或高级护理工作者。

英国 2024 年公共行政与国防部门中有 65,500 名非欧盟国籍雇员,而卫生与社会工作领域中更达 975,900 人,说明公共/社会服务部门的外籍雇用规模不小。

2

加拿大“体制”也有路

与小A在英国的“上岸经验”几乎同步的是,2024 年8 月,在加拿大,中国留学生小B也“考上了公务员”。不过这里的“公务员”不完全等同国内传统意义,而是进入地方政府项目负责“运营 + 推广”岗位。

小B今年 33 岁,国内有七八年广告行业经历。出国多年后,她读了一门多伦多某大学的公共管理(偏政策分析)专业。

图源:ontariotrave

毕业后,她投递政府部门的市场岗位——虽然离多伦多中心比较远,但她喜欢不那么繁华的地方。靠经验和学校训练出的写作、策划能力,她拿到了实习。实习内容包括:运营社交媒体官方账号、策划线下活动、号召当地居民购买本地产品、协助出口。

小B观察到:她同批 100 个实习生中约有 10 个华人;2025 年同期增至约 15 个。说明越来越多华人留学生觉得“进入国外公共部门”是一种选择。

在加拿大,政府雇员虽然稳定,但契约制仍然存在:陆可所在的部门中,20 人里一半不是永久合同,最短合同为 6 个月。续约情况虽然大多数都会续,但也并非“铁饭碗”。而且晋升机制也不是“任命制”——岗位空出来后,要重新投递、笔试、面试。稳定但并不神化。

另一位案例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留学生小C。她在大三就开启多段实习,她投递安大略省政府实习岗,虽没报上但表现好,面试官推荐她进入公共监察与信托办公室(负责心理无力者财务管理)。最终,她成为团队中唯一的东亚面孔。

图源:honglingjin

3

为什么越来越多留学生瞄准国外公共部门?

1. 私企工签门槛升高

以英国为例,许多私企告诉她:“我们不能提供工签。”在招聘十家公司中,七家会给出相同答复。她说:“留学生在当地更难找工作,就是因为工签问题。”

2. 就业环境不再宽松

韩羽提到:2022 年6 月她也曾失业,但彼时还会有猎头找她,很快找上新工作。到 2023 年,她发现被裁员的朋友越来越多,流通的岗位也更少。于是她才把视野转到“无英国国籍要求”的 NHS 系统。

3. “稳定”成为稀缺资源

在国内,“公务员”竞争卷到极致,“考上”几乎成了人生大目标;而在海外,进入公共部门工作反而显得新鲜。留学生在国外面对学历、语言、工签诸多阻碍,一份有保障的公共部门工作就格外有吸引力。

以加拿大为例:2025 年失业率在 6.9%左右。陆可补充说:十年前政府部门工资远低于企业,招人不难。但现在政府与企业差距缩小,“稳定性”成了显著优势。她投递的实习岗位收到 2000+ 份简历,最终中选的只有她。而她选择“非中心”地区竞争,正是“卷中取静”的策略。

图源:bbc

或许真正值得思考的不是“去国外当公务员”本身,而是对“体制”这一概念的重构:当你在异国他乡顺利“上岸”,拿的是一份公共部门的工作,发现不靠KPI、不靠加班,居然也有所选择。

而对于你我、对于更多留学生而言:或许“上岸”不是最终目标,而是找到一个既能支撑你、也能让你支撑世界的地方。在那里,你不仅作为一名“雇员”而存在,也可能作为一种“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