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有人问,新西兰读大学是不是很水?
读预科进排名TOP1的奥大很轻松,国内二本甚至大专水平就能拿下,学术不如211,学霸直接降维打击…
结论是新西兰读大学不值。我觉得
这个逻辑
有点问题——
如果「学东西」,全世界哪个大学不水?
藤校不水?摆出一堆诺贝尔奖教授证明学术牛逼,但你知道的,这种咖位的教授是不带课的,他们主要工作就搞科学研究,为人类进步出成果。
且都都别说大神了,有编制的教授都少有愿意教书的,大学讲师的主力多数是外聘的牛马,因为价格便宜啊。
这些事儿都写在《美国大学之死》这本书里,很多学校一线师资全靠外包,所以诺奖再多有什么用?三五百万读四年,可能一个都没见着。除非你敢去敲这些大神的门,否则这些资源只是你的学费成本。
最保守的估算,哈佛研究生每节课成本约265美元,合人民币1888块。上课内容可能只是老师静静听你和同学讨论…
藤校一年收家长几十万,溢价不是课时费,而是校友人脉和科研资源,然而这些东西可不是人均有份,只有出类拔萃、脸皮厚的人才能挣得回这份儿钱。
所以你看蒋同学,肯尼迪学院的演讲很糊,但在充分利用资源这件事儿上,她稳稳赢了那些优秀的中国留学生…
虽然没操作好,但从破圈速度来看,她的哈佛真没白读。
大学里想「学东西」,只能靠自己
。
凌晨四点的哈佛图书馆,牛津的每一个夜晚都像一场小型战斗,墨大每天标配两杯咖啡和做不完的实验…
有人不信,说澳洲八大在国内读个桥梁课程直接发offer,还能卷成这样?能。
宽进严出,考试挂科率超高,哀鸿遍野。澳洲大学校门口各种辅导班,170澳元一节课,广告语是比大学重修便宜,不缺生意…
换到国内上大学也一样。读了四年出了校门啥也不知道,找工作学历当敲门砖,然后进了大厂开始突击学习…
然而这个套路现在不行了,就业难把大学生逼退回了辅导班:考研数学至尊班,四六级保过班,大厂实习内推+求职技能速成套餐…
海淀黄庄的写字楼里,晚8点的自习室灯火通明,全是一水的大学生在刷题。
如果大学学的东西有用,谁愿意给机构当一辈子韭菜呢?
今年考研报名人数下来了,
388万相比去年的438万下降11.4%,但考公的人数又上去了啊,
比去年增加了12.6%,报名341万…
不过,我也不是替新西兰大学拉偏架,只是劝大家「不要对大学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全球性学历贬值、文科关停,需要你越活越清醒…
有人说,读预科进奥大容易,国内二本水平就可以。海外大学确实是宽进严出,但对真读书的人来说,学业永远不缺难度,资源管够。
只要够优秀,
搞学术可以没有上限。当年物理学家费曼嫌MIT麻省理工没有回旋加速器,跑到普林斯顿读研…
对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来说,名校不过是个工具。
我不明白尖子生想搞科研,为什么会想去新西兰?国内的顶尖大学还不够你折腾的吗?
选择去新西兰读书,从来不是为了人类进步、科学发展、想下诺奖,而只是为了满足更现实的需求:
读大学排名高、门槛低、好拿PR,花钱少。
找工作?新西兰不看学历,主要看你的能力。能说会道能把握机会的,比只会埋头刷题考试的,要容易很多;
读研?美国
藤校
研究生都是中国和印度人,
因为没啥用。真心研究学问的人要奋斗到PHD,混学历的本科毕业,学点方法论混社会就够用了。
在新西兰学历想变现,最直接的路径也不是读研,而是读职业课程,学的东西对口就业,毕业拿证就能开工。
对很多人来说,上大学也不是为了诺奖,而是为了找工作。从这个角度来看,读奥大还是很值的。毕业留在新西兰,远比藤校生留美容易得多。
但是,如果计划回国找工作就劝你别选奥大,更不建议去英美。香港新加坡的学历国内认可度更高,留学成本还低好多。
留学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
去一个压力小的地方寻求学术高强度,不合适;喜欢大城市生活,新西兰绝对能让你读出苦行僧的感觉来…
-END-
最近很多家长咨询我最新发布的寒假新西兰插班项目,关注如何选年级。
我做了一张对比清单:第一列是国内学段,第二列是年龄,第三列是新西兰对应年级。大家只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对照,选择对应的新西兰年级就可以。
注意:如果学段较高,但英文能力偏弱,可以降低一个年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