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在惯着王家卫?

为所欲为别人就会惯着你觉得你是古怪的天才,有商有量别人讨价还价还觉得你多吃多占呢。

当然你得一开始就立下这个规矩这个范儿,像李安导演,现在戴墨镜也没用啦。

近日王家卫前工作人员古二放出的录音内容,才让群众倍感“塌房”——原来墨镜一戴谁也不爱都是骗人的,私底下大导和我们群众一样嘴碎爱蛐蛐人呢。

在这段录音中(不排除经过刻意乃至恶意剪辑),王导一会儿和编剧秦雯讨论金靖的胸部,一会儿说游本昌不是省油的灯,聊起陈道明更爆出一句“他是极品,阴阳同体”。陈道明都一把年纪了,竟然还有王家卫当嬷嬷粉,真是太残暴了!

01

对王家卫 “ 定海神针 ” 般的推崇,本质上源于我们对 “ 文艺大师 ” 光环的集体想象。

当我们未能窥见镜头之外的真实日常、不能拆解 “ 墨镜与风格 ” 背后的复杂真相时,就只能困在 “ 跟着王导走就对了 ” 的盲从里,将他塑造成无所不能的行业标杆。

“ 片场主心骨 ”“ 艺术领路人 ” ,尤其是唐嫣口中 “ 带着大家往前走 ” 的描述,就成了 “ 人人都愿相信 ” 的大师画像。

平凡之人借助对王家卫的追捧,寻找的是 “ 我懂艺术、我追经典 ” 的审美认同感。

这或许有些盲目。

但不必苛责。

一是因为, “ 对大师的仰望 ” 是普通人对 “ 极致艺术 ” 最朴素的向往;

二是因为,哪怕仅仅是沉醉于他镜头里的浪漫与感伤,只要带着对 “ 好作品 ” 的珍视,依然流露出大众对 “ 文化品质 ” 的追求,还有时代的审美温度。

02

前工作人员放出的录音曝光后,大众对王家卫的 “ 祛魅 ” ,也抵达顶峰。

那些讨论金靖胸部、调侃陈道明 “ 阴阳同体 ” 的细碎言论,击碎了 “ 墨镜一戴谁也不爱 ” 的高冷滤镜,也撕开了 “ 大师也是普通人 ” 的真相。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

曾经疯狂迷恋张叔平时,我们忍着头皮脱发仍说服自己 “ 这是大师美学 ” ;追捧《如懿传》时,我们跟着剧组一起将周迅夸得天上有地下无 —— 这种对 “ 名导、戏骨 ” 的集体迷恋,本就是一种时代症候,而王家卫的 “ 塌房 ” ,不过是让我们终于清醒:再耀眼的光环,也藏着凡人的烟火气。

我们在 “ 嘴碎录音 ” 与 “ 文艺神格 ” 的反差里,更加理解 “ 祛魅 ” 的意义 —— 不是否定王家卫的才华,而是看清 “ 大师也是人 ” ,不必用完美滤镜将其架上神坛。

我们当初对王家卫的盲目崇拜,源自太容易将 “ 作品风格 ” 等同于 “ 个人品格 ” 的惯性思维。

我们如今对 “ 嘴碎大导 ” 的接纳,得益于 “ 大祛魅时代 ” 的清醒,让我们渐渐懂得 “ 喜欢作品就好,不必神化作者 ” 的道理。

王家卫,始终是那个会拍浪漫镜头的导演。

变化的,是不再迷信光环的我们。

而我们的变化,又印证了何谓 “ 你眼中的大师,其实是你渴望的理想模样 ” 。

03

对于那些因录音就全盘否定王家卫的人,我对他们只有惋惜。

一个人因 “ 滤镜破碎 ” 感到失望,不算错。

但拿 “ 私下言论 ” 否定全部,觉得 “ 嘴碎就不配当大师 ” ,才是错。

就像读者发现喜欢的作家有小缺点,感到失落,没有错。

但它若因此扔掉作家的所有作品,甚至嘲讽 “ 写得出好文章的人怎么能有缺点 ” ,那最该调整的,其实是它自己。

“ 在 ‘ 完美滤镜 ’ 的逻辑里, ‘ 有缺点的大师 ’ 是有罪的 ” 的真相,不是 “ 大师不该有缺点 ” ,而是我们想当然地认为 “ 优秀者必须通体发光 ” 。

审美与认知的成熟,恰恰是允许 “ 大师有烟火气 ” ,允许 “ 作品与人格分开看 ” ,这条路有这条路的挣扎,那条路有那条路的通透。

对 “ 不同于理想形象 ” 的人和事持包容态度,是清醒,亦是成长。

审美和理性的底线都在于, “ 不因一点瑕疵,否定全部价值 ” 。

04

成功从不是 “ 天降紫微星 ” ,而是 “ 贵人扶持 + 时机把握 ” 的结果。

纵观很多被神化的创作者,要么被描述成 “ 天生奇才 ” ,要么被渲染成 “ 独自突围 ” ,很少有人提及他们背后的助力。

但王家卫的经历,撕碎了 “ 天才无需借力 ” 的刻板印象。

他用 “TVB 起步、新艺城受挫、永佳积累、邓光荣托举 ” 的轨迹,告诉我们:

在追寻理想的路上,一个人的才华需要 “ 贵人搭桥 ” ,更需要 “ 抓住时机 ” 。

懂得借力与把握机会,才更有机会让 “ 才华被看见 ” 。

相比在 “ 神化叙事 ” 里幻想 “ 一夜成名 ” ,我更喜欢王家卫这样 “ 充满烟火气 ” 的成长叙事。

他的经历,让平凡的我们看到 “ 普通人也能靠坚持与借力靠近理想 ” ,亦倍感力量。

05

在所有关于王家卫的故事里,两句话最打动我。

一句是黄百鸣回忆他的创作状态:

“ 两三个月好像都没有什么作品出现,他就说要躲起来才能写。我写《搭错车》用了 48 小时,你怎么可能 3 个月还写不出剧本? ”

短短一段话,道尽他的 “ 慢 ” 与时代的 “ 快 ” 。

这句话的重量在于,外界都以为 “ 王家卫天生就慢 ” ,而这段回忆却还原了真相:

他的 “ 慢 ” 不是故作姿态,是对创作的执拗,哪怕在 “ 分秒必争 ” 的香港电影黄金时代,也不愿妥协于 “ 速食创作 ” 。

另一句话,是邓光荣投资《阿飞正传》后的遭遇:

“ 投资 4000 万,票房只收 975 万,气得住院,可上映前他连一格菲林都没看过。 ”

这句话的妙,在于它直抵 “ 造神 ” 的起点:

王家卫的 “ 神格 ” ,不仅源于自己的才华,更源于贵人 “ 无条件的信任 ”—— 邓光荣的放手,让他有机会将 “ 无脚鸟的浪漫 ” 搬上银幕,哪怕代价是票房失利。

互联网上,还有人在争论 “ 王家卫的成功到底是靠才华还是靠运气 ”“ 他的 ‘ 慢 ’ 是认真还是任性 ” 。

我的答案是:

他的成功,是 “ 才华打底 + 贵人扶持 + 时机正好 ” 的总和,缺了任何一样,都难有如今的 “ 王家卫 ” 。

或许,不仅仅是王家卫。

我们每个人本质上更该明白的,也不是 “ 谁更天才 ” ,而是那个支撑 “ 成功 ” 的底层逻辑 —— 坚持、借力、抓时机。

才华很重要,但懂得如何让才华落地,更重要。

因为它藏着我们对 “ 理想 ” 的坚持,对 “ 机会 ” 的敏感,对 “ 借力 ” 的清醒。

或者说:

真正的 “ 成长智慧 ” ,不管是搞创作、做工作、追理想,都该有着 “ 务实打底 ” 的底色 —— 不空想、不孤傲、懂借力。

又或者说:

包括 “ 看王家卫的经历 ” 在内的观察,包括 “ 学他的务实 ” 在内的反思,都是我们对 “ 更好自己 ” 的追求载体。

它们唯一且紧要的使命,是让我们在 “ 仰望别人 ” 时,也能找到自己的成长路径。

它们,都是我们照见 “ 自身可能性 ” 的镜子。

06

我们有幸看到王家卫这样 “ 风格鲜明 ” 的创作者,也有幸在 “ 祛魅时代 ” 里清醒地看待 “ 大师与作品 ” ,知道何谓审美、何谓理性、何谓包容。

就连我们对 “ 文艺片 ” 的认知,也从 “ 看不懂就是高级 ” 到 “ 喜欢就好,不必附庸风雅 ” ,一点点朝着 “ 更通透 ” 的方向走。

能在 “ 欣赏作品 ” 与 “ 理性看人 ” 之间找到平衡,何其幸。

但想到曾经因 “ 滤镜 ” 错过对 “ 真实 ” 的感知,又何其憾。

但也不要遗憾。

认知的进步就是这样在 “ 祛魅与重建 ” 中慢慢推进的。

我们每个人,会踩着 “ 看清真相、保持包容 ” 的脚印,一步步走向更成熟的审美。

就像,王家卫镜头里的 “ 无脚鸟 ” 最终找到方向,我们也会在 “ 审美与认知 ” 的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通透。

我们都要继续欣赏好作品,继续清醒看世界,继续相信 “ 不完美的真实,比完美的滤镜更有力量 ” 。

这样才能让 “ 王家卫们 ” 的才华被看见,也让我们自己的审美更成熟。

这样才能把 “ 理性审美 ” 的态度,留给后来的观众,让他们不用再被 “ 完美滤镜 ” 绑架,能自在地喜欢作品、清醒地看待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