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净值人群赚得盆满钵满,普通投资者却可能在危机中排队无门
普通投资者是否正沦为基金经理推销非上市资产的 “软柿子”?
大型养老金基金和高净值人群过去曾从私募股权和私人信贷中斩获巨额利润。
但独立财富咨询公司(Independent Wealth Advice)董事安迪・达罗奇(Andy Darroch)对普通投资者在当前周期下获利的可能性深表怀疑。
“如果把私募股权比作一张披萨,我认为等它传到个人投资者手中时,你连饼边都得不到,可能只能拿到粘在盒子上的一点奶酪,” 他在接受《澳大利亚人报》“金钱谜题”(The Money Puzzle)播客采访时表示。
“所有好东西都被层层分食了,毕竟要打点的环节太多。”
达罗奇曾任职于麦格理集团(Macquarie Group),他认为非上市资产并非普通投资者的致富可行路径,核心顾虑包括流动性不足、费用高昂以及缺乏透明度。
他还担忧流动性问题:一旦市场崩盘,投资者可以出售股票,但非上市基金可能会冻结或部分冻结赎回。
达罗奇的观点并非共识。维奥拉私人财富公司(Viola Private Wealth)的查理・维奥拉(Charlie Viola)等顶级顾问就坚决为非上市投资辩护。
维奥拉今年早些时候告诉 “金钱谜题” 播客,这是投资者实现投资组合多元化的绝佳方式。
“这是私人市场的民主化,让投资者有机会进入以前无法触及的领域,” 他说。
但达罗奇担忧,在财务顾问的怂恿下,普通投资者正日益成为高回报承诺的目标。
私人市场原本是美国顶尖大学捐赠基金的 “淘金场”,后来澳大利亚未来基金(Future Fund)和大型行业养老金基金等本土机构也纷纷入局。
然而,今年早些时候,全球最知名的两家基金 —— 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基金,趁市场繁荣之际合计出售了 70 亿美元(约合 106 亿澳元)的非上市资产,让怀疑者们议论纷纷。两所大学均表示仍对非上市资产充满信心,但此次抛售标志着一个重大转变:这些历史上以买家身份出现的全球顶级私人投资者,如今成了卖家。
“所谓的耶鲁私人市场投资模式曾极具影响力,” 达罗奇说。
“所以当耶鲁的掌舵人说他们想退出时,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澳大利亚证券和投资委员会(ASIC)主席乔・隆戈(Joe Longo)与副主席萨拉・考特(Sarah Court)。该监管机构正在审查非上市投资领域。图片来源:简・登普斯特
本月早些时候,澳大利亚证券和投资委员会(ASIC)启动了对澳大利亚非上市投资领域的重大审查。该机构表示,目前澳大利亚大型养老金基金管理的资产中,约 14% 投向了非上市领域,这一现象令人担忧。
监管机构的核心顾虑是大型基金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简单来说,若全球投资市场遭遇崩盘,这些基金能否顺利收回资金?
个人投资者显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事实上,对于没有大型养老金基金那样雄厚资金和企业资源的小投资者来说,情况可能更糟。
历史表明,当发生 2007 年全球金融危机这类重大崩盘时,非上市基金可能会长期冻结资产。或者,它们可能会部分冻结赎回,意味着投资者只能定期从持仓中提取少量资金。
达罗奇表示,他会建议客户:如果坚持要参与非上市市场,不如考虑大型养老金基金。
“这类复杂产品很难拿到好交易。说实话,我更建议直接选择行业养老金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