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美国裁员人数飙升至153,074人,创下了20年来最高纪录,更是比去年同期暴涨175%。
如果把时间线放大到2025年,全美对外公布的裁员总人数已经超过110万人。
根据统计机构总结,裁员主要是以下四个原因:
企业削减成本;人工智能取代岗位;消费者和企业支出降温,以及疫情后的“疯狂扩张招聘潮”正在被逆转…
与此同时,硅谷科技大厂刮起了一股“低学历更吃香”的风潮——绕开高等教育,直接招高中毕业生!
这两天,美国的不少主流媒体都报道了一个新闻:美国大型科技公司Palantir 绕开传统大学教育路径,专门面向高中毕业生招生。
该公司主要从事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有大量国防合同,目前市值超过五千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Palantir的CEO Alex Karp本人是哈佛哲学本科+斯坦福法学博士+海德堡博士,是一名妥妥的大学霸。却曾多次公开抨击大学教育,大学不再追求卓越,培养出的大学生只会重复“老一套”。
为什么科技大厂纷纷下场亲自培养人才?大学生真的还不如高中生好找工作吗?高等教育真的在“废掉人才”吗?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今天的教育思考。

市值五千亿科技巨头,只招高中毕业生?
前面说到科技公司“招毕业生的新闻”,其实是一个名为 Meritocracy Fellowship的项目。
该项目专门面向刚高中毕业的青年,而非传统要求大学学历的群体。计划面向超过 500 名高中毕业申请者,最终仅录取约 22 人。
项目以为期四周的研讨会拉开序幕,邀请了二十多位演讲嘉宾参与。每周都会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包括:西方哲学基础、美国历史与独特文化、美国境内的运动、亚伯拉罕.林肯和温斯顿.丘吉尔等领导人案例研究,以及领导力和职场技能培训。
研讨会结束后,参与者将被分配到 Palantir 的不同项目团队,参与政府、医疗、保险、国防等行业的实际工作。

■ Palantir官方推特发布Meritocracy Fellowship项目
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 Alex Karp 公开表示,美国高校体系已经不能很好地为劳动力培养实际技能,大学学位在 Palantir 看起来已经不那么重要,关键在于你能做什么、而不是你读了哪所学校。

■ Palantir CEO Alex Karp,本人是哈佛哲学本科+斯坦福法学博士+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
Palantir公司可能很多圈外人不了解,它可不是为了博眼球、吸引流量的小企业。Palantir是一家来自美国硅谷的科技公司,成立于2003年,由著名投资人彼得·蒂尔(PayPal联合创始人)和几位斯坦福校友共同创立。

它发家的业务是为了帮助政府机构整合、分析情报数据。公司后来还推出了几个核心产品主要服务于政府与国防安全部门、企业供应链管理、医疗、能源、金融风险控制等。
这两年,Palantir也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领域,希望把AI技术融入数据分析和预测模型中。Palantir目前全球员工约四千人。它在美国政府、欧洲军方、大型制造业、银行和制药公司等都有客户。
由于政府订单稳定,再加上AI概念的加持,到2025年,Palantir的市值已接近5000亿美元。可以说,在数据分析和AI软件领域它是绝对的“巨头”之一。
这样一家头部科技公司公然宣称“大学无用论”,还身体力行招收高中学历的员工,这一操作在网络上立刻引发了热议,网友们已经吵翻天了。


硅谷科技大厂的“反大学”运动
支持者认为Palantir的这波操作是一条大学之外的可行路径、减少学生债务、加快就业。尤其是在技术领域,经验、技术比学历更重要。

还有一位拥有博士学位的创业者也认同这种做法。
他认为,对于普通的实验技术工作,高中或社区大学(大专)学历完全足够,比学历更关键的是对细节的关注、毅力、耐心,以及对所从事领域的兴趣。这些才是推动一个职场人不断前行的真正动力。
除非某些行业有硬性学历要求、必须经过多年教育,否则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可能只是浪费时间、金钱和精力的“陷阱”。
当然,作为企业,即便雇佣的是高中学历的员工,只要他们的工作成果与本科生、研究生无异,就应该获得相同的薪酬,实现真正的同工同酬,而不是按学历来定工资。

但更多网友持批评态度,大家认为:大学教育依然具有批判思维、通识教育的价值,让高中生直接步入高强度职场有不少风险。
比如,没有敲门砖学历,离开这家公司如何能确保别的用人单位也会雇佣他们?

比如,18岁刚刚成年的员工可能更容易被大公司洗脑和操控。


在价值观的形成方面这些年轻人也只能听“一家之言”。

在薪资、福利待遇上他们可能更容易遭受克扣。

在看看这家公司从创始人、联合创始人、CEO等高管、董事会这些人的学历背景,几乎是清一色的藤校和精英大学毕业。他们怎么能说大学教育是浪费呢?

这两年,不少大厂和科技公司已有面向“无学位/非本科”人群的学徒或培养项目,但它们和Palantir此次操作意义绝然不同。

比如IBM 多年来大力推动new collar观念,承认并招聘非本科应聘者,通过带薪学徒/培训让他们上手技术岗位。

Microsoft LEAP 是一个面向非传统背景(包括没有四年制学位者)的 16 周沉浸式工程培训和实习项目,学员能参与真实项目并有机会转为正式员工。

Amazon的Technical Apprenticeships / Upskilling 提供多种学徒和岗位培训计划,有些项目接受高中毕业或 GED申请,并为他们提供带薪培训与职业通道。

这些项目允许高中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历的人通过带薪培训、企业内部实战上岗,直接跳过传统四年制大学。一个人没能上本科的原因有很多:家庭条件、经济压力、开窍晚等。
不上大学,并不等于高等教育没有价值。科技公司的这些项目,很多时候给了人们第二次机会,让他们在职业生涯中得到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Palantir 之所以引起这么多讨论,很大原因是它公然鼓吹“跳过大学,直接招高中毕业生,还要精英式选拔”。它的目标群体特别年轻,方式也更直接。Meritocracy Fellowship 明确面向刚高中毕业的人,甚至鼓励年轻人干脆不去上大学,这种公开呼吁比其他公司虽然也招无学位人才,但大多数是技能优先、带薪培养的方式要激进得多。
另外,Palantir项目设计本身也有特色。这个项目强调精英选拔、哲学式培训、强调逻辑、分析能力、使命感等,这些都是公司希望参与者认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理念”。这使得项目就不只是技能考察,更像是在灌输公司认同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所以会让外界觉得它是一套“洗脑”操作。
加之Palantir 本身在政府和情报领域有敏感业务,让申请者“跳过大学”的宣传,难免让人们对它的动机、教育公平性,以及参与者未来职业发展都产生更多疑问。


放弃“读大学”的背后,是高出一倍的失业率!
本科未完成学业者的年收入中位数比大学毕业生低约 35%,而失业率则高出近一倍。
Palantir这波鼓励申请者“跳过”大学、高中毕业就通过选拔接受上岗培训的操作让我想起来当时互联网初始和兴盛时期,不少人从大学辍学创业的故事。
二、三十年前互联网创业像一股强劲潮水,把注意力、资金和人才都吸引过去。那时候创业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巨额融资、估值飙升,很多年轻人看到身边同学因为创业“一夜成名”或拿到风投,创业的诱惑很大。
于是一小撮人在大学期间选择辍学去创业,后来还取得了巨大成功。
比如:史蒂夫·乔布斯、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戴尔创始人迈克尔·戴尔、15岁就辍学的维珍集团创始人布兰森……媒体不断放大这些“辍学成功”的传奇故事,让不少年轻人加深了“辍学也能成功”的公众印象。
但这涉及明显的幸存者偏差,媒体报道的是少数成功者,现实比故事复杂得多。
首先,根据美国教育统计局的数据,本科未完成学业者的年收入中位数比大学毕业生低约 35%,而失业率则高出近一倍。
哈佛、斯坦福等高校辍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长期来看不到总学生数的 1%。被聚光灯照亮的那一小撮人,构成了“奇迹”的错觉,却遮住了大多数平凡人的努力和代价。

其次,成功的辍学生往往并非无背景起步。他们通常具备强大的认知能力、家庭资源或社交网络。
比尔·盖茨、扎克伯格都来自中上层家庭;
乔布斯虽是孤儿但有极高智商与创造力;
戴尔在大学前就开始倒腾电脑,有清晰的商业直觉。
真正让他们脱颖而出的,不是”辍学”这一行为,而是他们在此之前就具备的认知能力、资源与社会资本。他们不是因为辍学而成功,而是他们本就有足以支撑成功的底层条件。教育只是他们通向目标的诸多路径之一。
根据 Urban Institute 的研究Wealth Inequality Is a Barrier to Education and Social Mobility发现:中上阶层往往拥有更多“缓冲资源”,世界对这些人的容错率更高。如果你选择从大学辍学、或者放弃接受高等教育,除了仰望传奇人物之外,还要诚实地问自己:我的家庭背景、资金准备、学习适应、支持系统是否足够?自己和那些传奇相比自己是否更有优势?
这并不是说人生一定要读大学,但如果你缺乏背景资源和强有力的支持系统,仅靠“跳过大学”去创业或走捷径,风险显然更高。
去年有一项针对大学新生辍学的研究显示,那些经济压力大、学术准备不足、社交支持少、学习遇到困难却不主动寻求帮助的学生,更容易产生退学念头。同时,家庭财富较低的学生不仅更难进入大学,也更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半途而废。

由此可见,放弃高等教育其实往往是处于传统“弱势”群体的无奈选择,而并非我们在媒体或故事里看到的酷炫、光鲜的行为。
我们之所以迷恋辍学成功的故事,是因为它提供了“逆袭”的叙事快感。但对多数人而言,稳定地完成学业、积累经验、在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是通向成功路径的主要方式。这些成功人士真正值得我们借鉴的,不是他们的辍学,而是他们对方向的笃定、对兴趣的执着。
无论在学校、职场还是创业路上,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而做,都是比“敢于辍学”更稀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