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7日,多家中国大型旅行公司被曝出全面停止日本旅行的销售与签证受理。
这一决定,源自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中关于“台湾有事”的相关发言,引发中国政府反制。消息一出,旅游行业震动了,日本观光业也感到了“寒气”。

从团体游到自由行,“全面叫停”是真实存在的。据共同通信报道:多家中国国有大型旅行企业,已于 16日零点起停止日本旅行的所有销售,团体游与个人游全部暂停,已售出的旅行团可免费退费,日本签证业务同步停止受理。官网搜索“日本”“东京”已无任何旅游产品显示,这一动作力度很大、来得也很突然。
要知道,过去一年日本的访日游客中,中国一直是人数最多的国家,靠的就是庞大的消费能力与稳定客源。如今突然“抽走”,影响立刻显现。

日本观光业好不容易从疫情中爬起来,京都、大阪、东京的街道刚恢复中国游客的热闹。
这次全面叫停,直接意味着:酒店预定量下降,旅游团收入锐减,免税店营收受冲击,地方景点(尤其北海道、九州)将出现访客断层,更关键是今年冬季的旅游黄金档可能被直接“腰斩”。

日本媒体已经开始担忧:“インバウンドの支えが消えれば、日本経済に痛手”对日本来说,中国游客不是普通游客,而是“经济命脉级”的存在。
这次停卖旅行产品,并不是商业决定,而是一种政治信号。高市早苗一直强调“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这是中国不能接受的表态。旅行限制看似“软”,实则杀伤力极强:不直接触及政治,却能让日本旅游、消费、地区经济立刻感到压力,也会影响两国人民交流,在国际舆论上更加凸显对立。

与此同时“北京东京论坛”延期,多项政商界交流活动取消,日中民间沟通出现“冻结”迹象,两个亚洲大国关系再度紧张,这是任何一方都不愿看到的局面。
短期来看想来日本旅行的人,需要等待政策恢复,已订机票酒店的人,可能被动取消,日本签证办理暂停,相关材料也无法继续推进。
长期来看,更复杂。中日关系走向变数上升,留学、商务、短期出入境可能受影响,普通民众面对更多不确定性。在地缘政治的大棋局里,个人往往是“被动承受者”。

这场风波会延续多久?关键看双方下一步动作。通常,类似的“旅行自肃”措施:来得快走得也快。本质是“施压”与“信号释放”。但这次的背景涉及台湾问题,敏感度远高于一般外交摩擦,恢复时间可能不会短。
未来取决于日本政府是否继续在台湾议题上发表强硬言论,中日双方是否有新的外交沟通,国际局势(特别是中美关系)的走向。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旅游问题,而是中日关系新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