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前校长人设崩了!他和中国女经济学家这个瓜,我有点吃不下了


特朗普和克林顿被卷入“吹箫门”(点击查看)仅几天后,另一位美国精英,也因爱泼斯坦被推上风口浪尖,他就是前哈佛校长、前美国财政部长拉里·萨默斯(Lawrence H. Summers)。

起因是美国众议院刚刚通过的《Epstein Files Transparency Act》,公开了一批爱泼斯坦(Jeffrey Epstein)遗产邮件。其中一条长达9个月、逾十封内容赤裸的通信,引发轩然大波:这位前哈佛校长数次向爱泼斯坦“诉说”自己对一位中国女教授的情感困扰,并反复寻求策略。

那位女教授,是金刻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终身教授、哈佛最年轻的华人女博士之一。而她的另一个身份则更加引人注目,中国财政部原副部长,亚投行行长,著名经济学家金立群的女儿。

她的名字没有出现在邮件中,却贯穿始终。没有一句回应,却成了所有情感投射的核心。

而这段“门生与教授、长官与顾问、老男人与年轻女性”的关系,也正在随着爱泼斯坦档案的逐步揭露,被强行拉出精英世界的私密圈层。

2025年11月14日,《哈佛深红报》(The Harvard Crimson)发布了一篇令人震惊的头条报道。这份学生媒体以其校园内部敏感议题的深度追踪著称,而这一次,它的主角,是哈佛大学曾经最具声望与争议的人物之一:拉里·萨默斯(Lawrence H. Summers)。

透过12封邮件,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不是一段普通的通信,而是一场“感情咨询热线”,发起人是时年64岁的拉里·萨默斯,而接线员,是他那位身处争议中心的“老朋友”杰弗里·爱泼斯坦。

爱泼斯坦和特朗普的合影

报道源自美国国会本周通过的《Epstein Files Transparency Act》。该法案解封了2万多份从爱泼斯坦(Jeffrey Epstein)遗产中调取的邮件、便签与会面记录,其中包括2018年末至2019年中,萨默斯与爱泼斯坦之间的12封私人邮件与短信。

这些信件首次揭示了一段复杂而暧昧的私人关系——一位已婚学界大佬,一位年轻的中国女学者,一段跨越职业与私人界限的纠缠,以及一位已经身亡的“掮客”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在这些邮件中,萨默斯始终未提及女性全名,而是反复使用“Peril”(意为“危险”)作为代号。邮件内容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私密情感表达:萨默斯对这位年轻女学者充满兴趣,频繁向爱泼斯坦倾诉自己的困惑、犹疑与着迷;爱泼斯坦则予以调侃、安慰和鼓励,两人围绕她展开持续讨论。

从邮件中可见,萨默斯与这名女性的交往开始于2018年某学术会议。11月下旬至12月初,他连发数封邮件向爱泼斯坦描述两人初次接触的细节。

他说,她“对我对她衣着的评论很感兴趣”,并提到曾在聊天中暗示爱泼斯坦已经“看穿了我们之间的关系”。他坦言自己的心态十分矛盾:

“每次冷静下来我都觉得自己是在‘躲子弹’,应该断了联系。但我怀疑她会想念,而问题是,我也会。”

而到了会议当天,萨默斯又改口写道:

“今天正式场合上,她表现得非常好——聪明、自信、清晰、美丽。我完了。”

在这段初步互动后,12月22日,该女性向萨默斯发送了一份论文大纲,并致谢他对自己及其父亲的支持。萨默斯随即将邮件转发给爱泼斯坦,还补充说他“最近在她父亲在场的会议上特意称赞了她”。

“她已经开始显得有点依赖了:)不错”

这是爱泼斯坦对金刻羽12月那封论文反馈请求邮件的评价。

类似的调侃频繁出现在他们往来中。在2019年3月,萨默斯曾提到两人开始出现疏远,“她取消或缩短了几次见面计划,好像更关注另一个人。”他分析说:

“我觉得她对这段关系已经厌倦了,保密太难维系。”

尽管如此,他仍频繁报告她的行程与学术状态,形容“她忙得不可开交,但还在联系”。

进入6月,这段关系仍未有定论,萨默斯开始用一种近乎量化的方式向爱泼斯坦请教——

“你觉得我和她‘横向发展’的概率是多少?你觉得这个比预测特朗普连任还难吗?”

爱泼斯坦的回复不无戏谑:

“你对概率论没什么天赋,对中国女人倒是懂一点。”

他先是说概率是“零”,随后又改口说:

“她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拉里·萨默斯了。概率:零。”

萨默斯则回复说,自己“唯一的希望”是:

“她觉得我既宝贵又有趣,最后得出结论——没有恋爱/性关系,就得不到这些。”

在爱泼斯坦的建议下,萨默斯继续试图维持一段“拉锯式关系”,爱泼斯坦称之为“强制等待模式(forced holding pattern)”。

7月5日早晨,萨默斯还在给他发信息:“我和家人在科德角,有点像易卜生剧里的场景。”两人还短暂互相抛出几句文学梗。

这就是最后一条记录。然后,这段通信戛然而止。

整个对话持续到2019年7月5日下午1:27结束。第二天,爱泼斯坦因未成年人性交易案被捕。

这些措辞虽然嬉皮笑脸,背后却是典型的“老男孩俱乐部”式语境——资源、控制、挑逗与保护欲混杂其中。

尽管邮件未披露女性的身份,但根据邮件中提及的几个细节,《哈佛深红报》判断她极有可能是金刻羽(Keyu Jin)——一位哈佛本科及博士毕业生,彼时任教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现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同时兼任多家国际金融机构董事职务。

金刻羽

在这封追求邮件中,金刻羽一直被称为门生,但现实中的她,远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学者。

金刻羽,1982年出生,是中国财政部原副部长、亚投行创始行长金立群的独女。从人大附中一路走入哈佛,2004年获得本科学位,2009年拿到经济学博士,是当时最年轻的华人女博士之一。

金立群

在学术界,她被称为“国际宏观经济新生代代表人物”;在媒体口中,她则是“既有父亲的资源、又有顶级学术履历、还能流利掌握多国语言”的完美样板。精通英、法、西、意四国语言,会弹钢琴、吹单簧管,甚至在中学时就能背诵莎士比亚原文。25岁时,她已在《金融时报》上与父亲联名撰文,评论欧洲与亚洲的结构性分歧。

如今,她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终身教授,也是多个国际组织的经济顾问、世界银行与IMF会议的常客。

她身上承载着“学术卓越”与“家庭背景”的双重符号——也是中国新一代精英如何通过留学路径走向全球舞台的鲜明样本。

在这封邮件风波中,她并未发声,也未参与,但却在萨默斯与爱泼斯坦的讨论中,被反复提及、转发、猜测、分析。

对于熟悉中国教育与家庭结构的人来说,这份“沉默”本身,恰恰体现了她所代表阶层的克制、谨慎与风险控制意识。

萨默斯与爱泼斯坦的交往,早在邮件之前就已广为人知。

根据多份记录,他至少四次乘坐过爱泼斯坦的私人飞机,其中三次正值其哈佛校长任内;他曾安排爱泼斯坦访问哈佛校园,为其妻子的学术项目拉赞助,并超过十次单独会面。

而邮件中显露的,则是一个更深、更私人、更信任的关系结构:萨默斯把自己的情感困扰、职业考量、家庭矛盾都倾诉给了这个“定罪性犯罪者”。

随着国会近期动作,这张网还在扩张。2025年11月,美国众议院以427票对1票高票通过《Epstein Files Transparency Act》,正式要求司法部在未来公开全部爱泼斯坦案相关文件,包括与政治人物、高校高管、全球名流相关的通信与访客记录。

目前,第一批曝光内容已涉及上百位曾与其通信或有往来的人士。

这串邮件最后的时间戳停在2019年7月5日下午1点27分。萨默斯在邮件中说,他和家人正在科德角度假,气氛“有点像易卜生戏剧”。

第二天,爱泼斯坦被捕。

他最终在狱中死亡,官方称为自杀,但至今争议不断。

此后五年间,美国媒体与国会多次试图解密爱泼斯坦的联系人网络、客户名单、资金去向与影响路径。本次文件公开,是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

而金刻羽这个名字,如今也成了这张网络中意外显影的一环。

无论她是否知情、是否参与,这封以她为主题的通信,已不再属于私人生活。

事件仍在发酵,名单尚未终结。 文件还在打开,“瓜”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