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心病狂!男子假冒哈佛毕业生和富家女结婚,教唆其弑母还企图嫁祸岳父?

在台湾省北部一处看似平凡的别墅里,一张迟到的看房通知、一辆行李箱、一路南下的租车、海岸悬崖下的尸体……

三千宠爱未能换来一片温暖,“爱”却成了刀刃。

1

温润之家里的裂缝

在中国台北市北投,有一幢名为“美虹园”的住宅,住着一家人。父亲 蔡金进,退役军官,母亲陈谊,全职家庭主妇,育有一子一女:大女儿 蔡京京与儿子。

儿子曾因血癌病逝,父母将所有爱、所有期望都倾注在这女儿身上。从外表看,这是一户衣食无忧的家庭:1990年代末,夫妻二人凭借独到的眼光在台北购置了房产,这家人虽然不是什么豪门,但光靠租金就有不错的收入了,妻子除了照顾家庭,还常去医院做义工。

图源:mirrormedia

然而,真实的家庭却藏着裂缝。女儿小学时,因养病的弟弟需要更多照顾,她被送去外婆家,跟母亲、父亲分居。之后又被送往新西兰留学,父母为她提供经济支持,但陪伴稀少、语言环境陌生、文化冲击强烈,导致了裂缝出现。

回家后,她与父母的关系从未彻底修复。父母经济条件良好,却难以走进女儿的世界。

此外,在新西兰留学期间,蔡京京遇见了比她大19岁的英文家教曾智忠,这位自称“哈佛归来”的教师,一下就击中了少女的心,两人在异国结识,随后又一起回到台湾。

图源:mirrormedia

然而,两人并没有稳定工作,住在网咖、草草度日,偶有偷窃行为(超市牛肉、水果等),靠关系、靠幻想维系生活。经济捉襟见肘,物质匮乏又带着对未来的焦虑,这成为他们决定“靠母亲”的原因之一。

他们曾公然觊觎母亲的财产:女儿甚至冒充母亲,跑到银行企图处置她的房产。在这一连串背叛之中,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亲情被撕得支离破碎,信任也在悄无声息中一点点崩塌。

2

致命的借口:看房与最后一天的平静

这起案件的导火索,是一次“看房”的约定。2012年4月底,蔡京京向母亲提出:她带母亲去台北县郊区看房,以便买下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母亲欣然答应。4月30日夫妻俩还转了30万新台币给女儿作为购房首付款。

5月1日上午,他们打电话给家里,称中午想带母亲出门。母亲回应积极,却没想到,这场“看房”却成了她最后的行迹。

当天上午,父亲蔡金进外出忘带钥匙,半夜回家敲门无人应答,妻子手机也打不通,便选择了报案。

图源:mirrormedia

5月2日凌晨报案,警察到场后发现纸条留在茶几,纸条上写着:“我临时接到师傅电话,要过去帮忙,会晚一点回来,也可能过夜,我今天手机掉了,办完事再联系。”

5月4日中午,花莲县丰滨乡台11线49.1公里处,一名钓客在钓鱼时突然发现一具严重肿胀的尸体。尸体衣物完整,但手脚被童军绳捆绑,颈部缠有铁丝。警方初步调查认为,该尸体身份及性别均不明,很可能涉及谋杀后弃尸。

图源:mirrormedia

法医报告显示,死者为女性,身高约160公分,面容已无法辨认,上下颚装有固定式全口假牙。手脚被绑,颈部缠有铁丝;胃内存有半消化食物,显示死亡前1~2小时曾进食。尸体无明显外伤,也未检出常规毒物,推测为窒息致死。

尸体被海水冲至岸边,而真正的母亲却在北投“看房”途中失踪。两条线索表面毫无交集,却最终将在警方的侦查拼图中重叠。

案件陷入僵局:死者衣物没有身份证明,指纹模糊,名下也没有失踪报告。警方唯一的突破口,是那副假牙。经过牙科资料比对和齿模师的走访调查,历时三个月,才确认死者身份——正是北投区的陈谊。

图源:mirrormedia

确认死者身份后,警方将调查焦点转回北部蔡家:父亲报案、女儿失踪、男友背景复杂,这一切线索交织在一起。

最精彩的是,当警察审讯几人时,居然还上演了一场勾心斗角。

一开始女儿和男友曾都对案情闭口不提,直到在审讯室熬了好几个小时后,曾志忠才抬起头,像是下了什么决心似的,牙关一松,话就顺着气息倒了出来——他表示,凶手就是蔡京京的父亲。他说自己亲眼看到,对方深夜在偏僻路段抛尸,动作利落得像早已排练过。

另一头,蔡京京也在笔录中,说自己父亲才是真正的恶魔,是杀死她母亲的那只手。她家在台北有五套房产,她父亲为了吞下这笔家产,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警察问:有证据吗?

曾志忠说,有。岳母出事前曾邀请他去家里喝茶,那天女人的语气里藏着绵长的疲惫,她反复抱怨与丈夫多年不合,吵架成了日常,有时甚至会摔碗动手,像一场永远停不下的风暴。

他又说,那次和蔡京京到花莲玩,在苏花公路的某一段,他远远就看到蔡先生正和一名女子激烈争吵,手里还拎着什么,看上去沉甸甸的、不祥的。

审讯室里,曾志忠戴着头盔,像是要保护自己似的,却把一句句指控丢得又狠又准——蔡爸爸就是杀人凶手。

然而蔡先生那边却斩钉截铁地否认:是女儿和她的男朋友杀了他妻子。

可女儿与男友的指控也同样尖锐:真正的凶手,是蔡先生。

三条供述,像三把刀,彼此交错着指向对方。

调查显示,蔡京京与曾智忠早在5月1日就租车前往台北,随后南下花莲。两人的手机信号与信用卡消费轨迹均指向花莲沿海,而租来的车辆后备箱也检出残留血迹。

随着证据逐步汇聚,警方最终锁定二人。9月,他们在台北一处网咖内被成功逮捕。

3

审判、定罪与社会震动

经过审讯和查证,案件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5月1日中午,蔡京京与曾智忠带母亲回家谈看房。当母亲进入休息房间后,曾智忠掏出电击棒将其击晕,随即用铁丝缠住颈部,胶带封住口鼻,童军绳反绑手脚。

两人随后将母亲的尸体塞入大型黑塑料袋,再装入行李箱,并借租的车辆运往花莲海岸,在台11线丰滨断崖处弃尸。之后,他们还购买除臭剂、洗衣精等,企图清理车内异味。

为拖延报案时间,两人伪造母亲笔迹,写下纸条误导父亲。

图源:mirrormedia

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后,几乎所有媒体都在持续追踪报道。庭内外形成鲜明对比:被害者已冰冷尘封,而她唯一的女儿却身着整洁的囚衣,神情平静地面对审判长的提问。

2014年,台北地方法院首次开庭时,法官问蔡京京:“你是否知道你母亲已经死亡?”

她点了点头,语气平淡:“知道。”

“那你为什么要杀她?”

她轻声回答:“她不让我和他在一起,她一直看不起我,我们只是想离开她的控制。”

整场庭审,她几乎没有任何情绪波动。媒体形容她“神情恍惚、没有哭泣”,甚至庭后与律师交谈时,还轻轻笑了一下。

部分心理学者认为,这种冷静是“情感麻木”的典型表现:在长期情绪压抑和依附关系中,个体可能对自己所造成的伤害失去感知。

然而,你是不是觉得这是父母教育不当,孩子情感缺失的故事?

图源:mirrormedia

其实这场谋杀并不是心血来潮,媒体报道称,之前为了弄到钱,蔡京京还曾假扮成母亲去银行想取钱,结果惨遭柜员发现,这场闹剧不仅没套出钱,还引来一桩麻烦——化妆师发现她利用妆容行骗,直接报警。

于是蔡京京多了一条“诈欺通缉”。也正因为这张通缉令,她后来犯案后,根本无法逃离台湾。

而且当时他们跑回家说要借一百万“做点小生意”,蔡爸蔡妈没被唬住,曾就开始对蔡京京步步洗脑,表示两个人这么穷就是因为中间有母亲在阻拦,要想过好日子,得把她除掉。”

蔡京京也早就不正常了,竟然真被他一句句挑动得心口发热,当场拍桌同意:

“走,把我妈杀了。”

计划粗暴而直接。他们挑中一个午后——父亲去做义工,母亲在家午休。门一开,杀意落地成形。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后续的调查中发现,她的男友曾智忠根本不是什么哈佛毕业生,相反,他有多次前科,包括诈骗等等。

图源:mirrormedia

曾智忠的表现则更加激烈。他坚持自己“只是帮忙搬运尸体”,否认动手杀人。检方则出示证据:包括他购买电击棒的网购纪录、车内血迹、封箱带纤维比对等物证,足以证明他是主要行凶者。

图源:mirrormedia

最令人心碎的,是父亲蔡金进的出庭。他挺着佝偻的身躯,在法庭上泣不成声,说道:“我太太是世界上最善良的人,她一辈子都为孩子牺牲,从未对女儿凶过一句。她买房、存钱,全都是为了女儿的将来。没想到……女儿竟亲手害了她。”

他拒绝为女儿求情。记者问他是否原谅女儿,他沉默良久,只轻声说道:“我现在连她都不敢见。”

这段证词播出后,引发全台民众强烈反响。有人痛批蔡京京“泯灭人性”,也有人同情她“被情感操控、心理扭曲”。甚至有精神科医师指出,她可能早年就存在依附障碍及人格边缘倾向,在男友的精神控制下最终彻底崩塌。

图源:mirrormedia

检方最初要求判处死刑,理由是“手段残忍、弑母逆伦”。但法院最终判决两人无期徒刑。判决书指出:虽然犯案手段极其残酷,但两人并非为金钱谋利,而是出于情感依附与心理扭曲;犯案后虽未自首,但缺乏再犯的高度危险性;且年轻被告仍有教化可能。

判决一出,舆论立刻沸腾。

图源:mirrormedia

2016年,最高法院维持无期徒刑,蔡京京被移送女子监狱服刑。狱中,她表现安静,常独自画画,不与他人交谈,也没有申请减刑或探视的记录。

她的男友兼共犯曾智忠,由于年事已高且患有慢性疾病,于2022年4月在狱中去世。讽刺的是,他死后仍被媒体称为“蔡京京的哈佛男友”——这个自称“高学历导师”的骗子,最终连死亡都带着嘲讽的注脚。

多年过去,社会对这一案件的讨论仍在持续。家庭教育团体和心理辅导机构在讲座中引用此案,提醒家长:溺爱不是爱,缺席也不能放手。这并非贫困或暴力家庭的故事,而是一个看似中产、温和、体面的家庭,突然崩塌。

一名心理师在节目中总结道:“这个案子告诉我们,爱与依赖之间只隔着一线。当家庭不再是避风港,它就可能成为最致命的风暴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