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岁成人,你期待小孩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是拿到清北录取通知书,被亲朋好友的赞美捧上神坛;还是在别人的惋惜声中,向着一份50万年薪的offer前进…
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01
要命,遇到了我的理想型儿子
我是在新西兰一所公立高中里遇到了KV的。
他是学校的student leader,负责和国际生相关的工作,所以我探校的时候,他作为优秀学生代表介绍新西兰学习生活的情况。
第一印象,我以为他是来自北上广的精英二代,国际学校卷不动了,跑到新西兰放飞自我。因为他讲中文完全听不出口音,英文讲得就像母语一样…
整个人沉稳平静,超越了18岁的成熟。
他介绍自己正在学开飞机。我想,这要是一般人绝对烧不起。
偏见,真是一种糟糕的思维惯性。

@作为优秀学生,KV拿到了学校颁的两奖一杯
随着话题的深入,KV的人生,完全脱离了我的预判——
比如,KV来自中国西部的一个城市,虽然经济发达,但教育资源跟北京上海还是有差距;
再比如,他家也没有矿,从小到大读的都是普通公立,初中写作业要写到凌晨1点,卷子永远刷不完的那种…
学飞行也不是临时起意,家里钱多当个爱好培养,而是KV在10岁的时候有一次坐飞机,被机长英俊的制服、得体的谈吐所折服,从此决定要成为一名机长。
我们小时候曾经有无数梦想,但最终也只是随便想想。
KV完全不一样。
他在决定以后要当机长之后,准备了一本飞行日志——类似航空迷专属手账,开始给机长写信。中英文混着写,因为有时候也会飞国际航线。
机长给KV回信,有人还会送上自己的徽章,鼓励小航迷保持对飞行的热爱。
手账记到14岁的时候,KV发现自己距离梦想越来越远:每天忙着刷题,连坐飞机的机会都少,更何况学开飞机…

@第一次给自己写飞行日志
大部分孩子做的梦,都会在面临升学的时候戛然而止,或被父母劝退——
「不好好学习,就知道天天看闲书。看闲书能当饭吃吗」
「天天画画能考上大学吗?抓紧时间多做两套题」
「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多好,寒假再不补习就被人弯道超车了」…
但KV不想放弃,他问父母,是不是能出国读书。
一开始他父母不同意,甚至还找了留过学的朋友,连番上阵努力劝退。
但结果是KV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他上网找来各国飞行学校的资料做比较,为自己认真做了一份「成为机长」的人生计划:从留学选择什么国家,到读书学飞行要花多少钱,再到未来的出路,盘点得清清楚楚…
最终打动了父母,KV终于迈出了成为机长的第一步。
那一年,他不到15岁。
KV平静地讲述震撼了我。
我见过北大数院14岁的天才,也见过14岁跟着父亲爬珠峰的少年,但从没见过一个孩子像KV一样:
用强大的行动力,掌控自己的人生。
那一刻我忍不住妄想:如果我儿子18岁能像KV一样,该有多好。

02
18岁,能有多少种可能?
为什么我坚持认为,让一个孩子有目标感,比考试拿A+更重要?
那是你不知道,有梦想的小孩能努力到什么程度…
就拿KV来说。他的英文发音实在漂亮,一开始就吸引了我的注意,以为他在国际学校浸泡过,外教从小带到大…
其实,他的英文基础都是在国内打的。
为什么口语那么标准呢?因为他想当机长。
知道很多英语非英语的机长口音常被诟病,沟通不畅还会有安全隐患,他自己下载了很多塔台对话原音揣摩、模仿、找朋友陪练,一点点儿磨出了接近母语的发音和语感。
没有一年十几万的金钱施法,也没有过人的语言才华,他只是确定好目标,然后一步一步慢慢向前去…
就是这样简单。
在真实的生活里,天才和鸡血都抵不过坚持的力量。

@KV的功课
KV读的高中在市中心,住在学校附近,但飞行学校都在郊区。每次去飞行学校,他都需要公共交通倒一遍,然后再打车,来回至少3个小时花在路上。
我觉得太痛苦了吧,他淡淡笑着说,还好还好。
我问他未来的规划。他说有两个选择:一是去梅西读飞行专业;二是参加航空公司的委培。
以他目前的成绩来说申请大学并不难,更何况还有积累飞行经验;
委培反而更难一些,因为能中选,航空公司就会支付所有的学费,且在学习结束后,给一份大约50万港币的offer…
申请的人很多,竞争远比上大学激烈。航空公司不看学历和专业,只看你是不是对飞行足够热爱。之前甚至还有艺术专业、毫无飞行经验的人成功上岸。
面向未来,他眼里有光。
03
一个优秀的年轻人,决定不上大学
今年11月KV高中毕业,一家人在毕业典礼上合影留念,笑意满溢。
我看到朋友圈追问他去了哪里,是不是梅西大学?
他说,没有。感觉梅西有点不值,后面和很多飞行员聊/咨询后佐证了这一点,所以最后决定,申请一个飞行的Academy。
我问,还是飞行学校吗?
他说,对。
我说,所以你决定不上大学了?
他说,因为飞行这个行业看小时数和经验,跟很多在职的机长和梅西航空毕业生聊过后他们对觉得没必要。航空学士对你的现实帮助非常之小。
航空委培有在保持关注,如果能选上最好。只不过想去的航司,明年开始突然要雅思成绩了,所以现在一边继续积累飞行经验,一边备考雅思…
我停顿了三秒。
虽然在我的教育观里「大学并非必需品」,但当这个选项被认识的年轻人勾选,还是有那么一点意外…
倒不是因为他决定不去大学,而是知道他做出这个决定很难:
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是一定要上大学。一个孩子、甚至一个家庭的成功,都跟小孩读了一个什么样的大学紧紧绑在一起。
哪怕现实反复证明,一个人的成功和大学没有必然联系;
哪怕知道清北985毕业不一定能找到工作,大学里教的知识多半无用,学霸逃不过空心病,无数年轻人在名校里虚掷青春——
有个从湖北乡下考上复旦的小孩,是家里第一个大学生。她学习非常刻苦,就是为了上一个好的大学,以为只要进了名校就能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但当她读了名校之后,天天刷剧荒废了学业。
别人考研找工作的时候发现自己一无所长。成绩差不能推免保研,找工作没实习经历,最后考研失败无学可上,申请了延毕。@金榜题名之后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上大学」就是必须、且唯一正确的路。
如果你不参与,就是不如人,就是失败。
这种固有观念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裹挟着每个人,迫使社会「认知同化」…
甚至包括我。明明采访过很多「非典型性成功」的年轻人,知道「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学历」,依然会在听到「不上大学」的决定后,心里咯噔了一下。对放弃学历心存恐惧,哪怕是微弱的。
更何况一个只有18岁的年轻人,选择逆流而上。
无数的惋惜会涌向他,无数自以为的善意会砸在他的身上,如同沉重的巨石一样压得他窒息…

@垫底辣妹
KV一度陷入失眠。尽管他早为人生做了周密的计划,为前途做好准备,依然会忐忑、迟疑、举棋不定。
他始终都是一个好学生。
哪怕为了追梦,15岁独自一人跑到新西兰上学,18岁独立驾驶飞机冲上蓝天,但骨子里的观念依旧是循规蹈矩的。
好在,「教育唯文凭论」织出来一张密密的大网,最终没有困住这个有想法、有行动力的年轻人。
他奋力挣扎,撕开一道光。
后记。
KV放弃读大学,明年初会拿到飞行私照,然后选择一所更大的飞行学校——为纽航培养机长的学校,继续学习。
我由衷地感谢KV的父母。
他们的开明和包容,让我有机会看到教育的另一种可能:
不卷学历,极有可能成功。
*文章中的人名为化名。本文未标注出处的图片均来自被访者@KV,涉及个人肖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