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天,澳元兑人民币汇率出现突发下挫,近半年首次跌破1:4.6:
跌至1:4:57新低!
这个消息让不少澳洲华人感到心里一紧,过去一年,澳元兑人民币一直在4.6至4.7左右浮动,算是相对稳定。
但这次的下跌意味着我们的澳元在换人民币时买力下降了。
作为典型的商品货币,澳元与澳洲的铁矿石、煤炭、天然气等资源出口紧密相关。
一旦大宗商品价格下跌
或全球需求下降,
澳元就容易承压!

近期汇率下跌,部分原因正是外界对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以及澳洲出口前景的不确定性担忧加剧。
分析人士指出,这一波创纪录低位的汇率波动,可能会直接影响澳洲企业利润、留学生学费支出以及进口商品价格。
与此同时,
澳洲股市也未能幸免!
本周早盘,ASX 200指数下跌136点,跌幅约1.59%,一度触及五月以来的最低点。

投资者情绪低迷,市场对经济增长前景的不安正在加剧。
最新的美国就业数据显示,9月企业招聘强于预期,但失业率略微上升,这让市场对美联储12月利率政策充满不确定性。
在这种背景下,全球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
黄金价格近期连续走高,
成为热门“避风港!

对于身在澳洲的家庭来说,这直接影响到日常生活和计划。打算从国内网购年货、送礼或购买电子产品的朋友:
会发现同样的商品现在
需要花更多澳元才能买到!

对在澳洲经商或出口的华人企业主来说,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许多企业的订单来自中国或亚洲其他国家,收入以人民币结算。
澳元贬值后,把这些收入换回澳元,利润可能缩水;如果成本主要在澳洲本地支付,盈利压力就更大了。

金融分析师表示,这波汇率和股市的双重波动,是全球经济多重不确定因素叠加的结果: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美元走强,以及澳元自身的波动性加大等都在发挥作用。

短期内,如果全球市场风险情绪继续高企,澳元和澳洲股市仍可能面临进一步压力。
#01:
澳洲随处可见的日常用品
竟然是可怕有毒致癌物!
在澳洲超市货架上,有一样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用品——很多人都可能买过、用过。
然而,最近一位伤亡律师的警告却在社交媒体上掀起巨大震动:这种看似无害的商品,竟被多项研究指向某种癌症风险!
一些国家更是已经明令禁止,连业内专家都呼吁消费者提高警惕。

图片来源:Daily Mail
伤亡律师Tom Bosworth在一段疯传的 TikTok 视频中说,自己见过太多可怕的事故、太多令人心碎的案件,但若要问他“最害怕、绝不会碰的日用品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含草甘膦(Glyphosate) 的除草剂。
很多澳洲观众听完后直接愣住了。

草甘膦是什么?在大多数澳洲家庭的后院里,它无处不在——从Bunnings到Woolworths,再到各种地毯式促销的园艺用品区,草甘膦产品几乎随手可得,甚至可以买一赠一。
但 Bosworth 说,它是自己工作中“最不想看到的那类产品”,原因只有一个:它与一种癌症——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存在潜在关联。
相关研究一项接一项地出现。更可怕的是潜伏期,有些人可能在使用后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才迎来诊断那一天。
正是这种“沉默的时间差”,让他的警告显得异常刺耳。

图片来源:Daily Mail
早在 2015 年,世界卫生组织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就将草甘膦列为“可能致癌”(probable carcinogen)。这个评级并不代表确凿证据,而是意味着“研究结果已足够引起警惕,同时仍需继续调查”。
过去十年间,多国陆续对含草甘膦产品采取行动:
-越南全面禁止
-奥地利宣布禁用
-比利时、法国限制销售与使用
-部分欧洲国家严格控制农业使用场景
与此同时,一系列与草甘膦相关的癌症诉讼,也在美国频频登上新闻头条,赔偿金额动辄数十亿。
然而,这股“全球警惕浪潮”似乎并未完全影响澳大利亚。
#02:
澳洲意见长期不一致
重新批准继续使用
在澳大利亚,草甘膦依旧是后院、农场乃至城市绿化最常见的除草剂。因为澳大利亚学界对草甘膦的研究意见长期不一致。
Curtin 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专家 Lin Fritschi 教授表示,“证据还不完整,但已有提示性关联,我们需要保持谨慎。”
她认为,IARC 所谓的“提示性证据”意味着科学界仍需更多研究,因此不能掉以轻心。
因此,她提醒消费者,如果继续使用,应采取比产品标签更严格的防护措施——戴护目镜、戴可更换滤芯的呼吸器、戴橡胶手套、穿长袖棉质工作服……
她甚至直言:“澳洲的农药标签需要大幅改进。”
很多从事农业健康风险研究的团队,也呼吁应加强监管和防护教育。

图片来源:Daily Mail
但另一边,来自悉尼大学、专攻农药环境风险的 Ivan Kennedy 教授则完全不同意。
他直言 IARC 的分类是“错误”,并认为草甘膦在过去40年里被证明是“最安全的除草剂之一”。
草甘膦被指致癌是错误结论,它在过去几十年中被证明是最安全的除草剂之一。
两派争论持续多年,结论至今仍拉锯不止。

图片来源:ABC News
也正因为如此,澳大利亚农药监管机构最终选择在2024年重新批准草甘膦继续使用至2035 年,理由是“证据不足以支持禁令”。
也就是说——全球已经在警惕的东西,澳洲仍在观望。
#03:
超市这一热门产品
也存在巨大风险
在澳洲超市,不仅能够轻易买到这种可能存在健康隐患的除草剂。很多人以为只要不直接接触,就与风险无关。
但事实上,哪怕只是买一束花回家装点生活,也可能在不知不觉间接触到这些化学物质。
超市里的鲜花因价格实惠、方便购买,成了不少家庭的日常装饰选择。
然而最近曝光的信息却显示,这些看似普通、美丽的花束背后,竟藏着鲜为人知的化学风险——大量进口鲜花在出口前被长时间浸泡在除草剂草甘膦中。

图片来源:ABC News
根据澳洲花卉行业协会(FIA)估计,澳洲市场上 50% 的鲜切花来自海外,主要产地包括肯尼亚、厄瓜多尔、马来西亚和哥伦比亚等劳动力成本低、监管体系较弱的国家。
随着需求增加,2022-23 财年澳洲鲜切花进口额达到 1.03 亿澳元,远高于疫情前的 7,300 万澳元,这些进口花束的主阵地,就是超市。

图片来源:ABC News
根据澳洲生物安全法规,所有进口鲜花在进入澳洲前,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化学处理。
玫瑰、菊花、康乃馨等鲜花需在 草甘膦溶液中浸泡20分钟,以杀灭可能携带的病虫害;
之后还要进行甲基溴处理,再被打包空运至澳洲。
然而,这些处理流程并不会出现在花束的标签上。

图片来源:ABC News
三年前 Coles 曾标注过花束产地,如今包装上只剩一句模糊警告:“不可食用,可能引起皮肤或眼睛刺激。” Woolworths 也采用类似标签,但同样没有解释缘由。
最后
生活中有些风险,
不会立刻显现,
而是悄悄潜伏。 当全球多个国家选择禁用,
当越来越多研究指出潜在关联,
当专业律师都用“最恐惧”来形容,
大家恐怕确实应该提高警惕,
谨慎选择小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