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又一次预言成真?如果不出意外,房地产或迎来这几大走向…

几年前,岳老板坐在深圳湾的一套豪宅里,俯瞰秋日的海面,那会儿,他的朋友圈只有盛宴与凯歌:三套豪宅、公司市值飙升。

然而,时间转瞬即逝。曾经披着光环的商业帝国突遇寒流:销售萎缩、负债攀升、现金流告急。为了保住公司命脉,他不得不将豪宅一套套推上拍卖台,断臂求生。

岳老板的故事,既是一个人的衰落,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与岳老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位重量级大佬——李嘉诚。

2025年10月28日,《胡润百富榜》再次把“李氏家族”摆在显眼位置:93岁高龄的李嘉诚与其子李泽钜,以2350亿元的财富位列香港首富,且手中现金流规模令人侧目。

若以现金流论英雄,李家在华人圈的地位,可谓稳如磐石。这不是运气,而是早有预见的选择。

比如,当别人还在高唱“房价永涨”的赞歌,李嘉诚早已在不同场合多次发出警示,提醒家族与企业:要有退场的智慧。

1、一位“前瞻者”的冷静与撤退

早在2012年,李嘉诚就有表达过,楼市已难言存在增长空间。那时市场火热,许多人并不当一回事。而李氏的操作,则是选择在泡沫边缘收紧风险,撤出高估值资产,转向更稳健的投资。

Getty

近几年,李氏家族控制的企业在英国加速布局:不仅在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领域大手笔收购风电与太阳能资产,旗下的基建公司也采取了赴伦敦二次上市等策略以扩宽融资渠道,这些动作表明李家并非完全撤离,而是在重配置、换一种更稳固的赛道继续跑马圈地。

图源:reuter

岳老板败在了三点:一是押注“永远上涨”的预期;二是过度杠杆化;三是当市场转向时,手中流动性匮乏。

对企业而言,现金流就是生命线;对个人投资者而言,也是保命的护身符。

2、楼市下行并非个案

用数据说话更有说服力。2025年10月的百城二手住宅均价数据显示——整体价位走低、环比下行且跌幅有扩大之势;一、二、三线城市均不同程度受影响,二手房挂牌量大幅上升。

二手市场供给猛增,而需求迟迟未回暖,给市场带来持续压力。对企业层面,曾经毛利可观的销售模式如今面临收窄:若把房企的毛利率从“高峰时期”与“当下”对比,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从可观利润滑向微利甚至亏损的趋势。

此外,长期以来“预售制”帮助地产快速扩张,但也埋下了潜在风险。当开始强调“现房销售”,传统依靠预售款项滚动扩张的模式便受到挑战。

李嘉诚当年将预售制度引入并使用其带来的资金效应获得发展,如今当制度收紧或者被替代时,依赖这种模式的企业便会遭遇生存考验。这也解释了为何李氏会在多年布局后择机撤退或重配资产——他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制度与市场共同演进的深度理解。

3、英国房产与基建的吸引力

既然李氏大规模将目光投向英国,那么英国市场又如何呢?

图源:cbre

我们就来聊聊伦敦的房地产市场,这两天刚刚有个新报告出炉。

说起伦敦的房地产市场,大家得先明白一个事实:它的“分量”在全英国真的是杠杠的。根据 Zoopla 最新分析,伦敦的住宅总价值几乎占了整个英国住宅市场的四分之一。没错,四分之一!换句话说,首都380万套房子,价值大概2.64万亿英镑——比富时100指数所有公司市值加起来还多一点(2.5万亿英镑)。

过去十年,伦敦房价涨得并不猛,但它依旧值钱。Zoopla 的执行董事 Richard Donnell 说得直接:“伦敦房产市场仍然是英国最值钱的,但房价太高了,买房难度也大,所以涨幅被抑制了。”

Zoopla

再看收入增长和房价涨幅的关系。虽然众说纷纭,但是数据显示呢,过去十年,收入还是涨得比房价快得,这在某种程度上“调整了购房能力”,也给房主更多搬家的机会。

与此同时,伦敦内城区的房价基本没怎么动,这对精明的买家来说,机会越来越多。只是,这其中也有很大差异,不同区的房子价值天差地别——既看房价,也看房量。

比如伦敦最贵的五个区:威斯敏斯特、肯辛顿切尔西、旺兹沃思、卡姆登和巴尼特,五个区加起来的房子总价值就有7032亿英镑,占整个伦敦市场的21%。

威斯敏斯特最夸张,房产总值1751亿英镑,占伦敦总值的27%,中位房价847,400英镑。肯辛顿-切尔西紧随其后,虽然中位房价突破100万英镑,但总值依然高达1532亿英镑。其他三个区,旺兹沃思1303亿、卡姆登1270亿、巴尼特1176亿。

Standard

再看看相对“实惠”的地方:巴金和达格纳姆、克罗伊登、刘易舍姆、纽汉、贝克斯利。这些地方房价低,但房子多,总价值也不容小觑——2812亿英镑,占伦敦总值的11%,五个区加起来占16%。

说到涨幅,过去十年伦敦外围区涨得比内城区快。为什么?内城区房价本来就高,再加上经济和税收政策变化,需求就不旺了。数据也说明问题:伦敦市中心房价十年只涨了10%(年涨不到1%),而同期英国平均房价涨了41%。另一方面,郊区房子多,数量足,总价值也补上了差距。

所以其实伦敦内城和外城的总值差别并不大:内城区占51%,外城区占49%。其中,外围高密度区像巴尼特和伊灵,房子价值最高——巴尼特1176亿,伊灵920亿;布罗姆利900亿,克罗伊登870亿。

总结一句话:伦敦房市,表面上看涨幅慢、压力大,但它的总价值依旧雄厚。高价区和“实惠区”各有盘子,内城区和郊区各自撑起一半市场。想在伦敦买房的人,不只是看价格,还得看数量、位置和长期潜力。这就是伦敦,复杂又充满机会。

此外,对于投资者而言,英国市场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经历货币波动后,英镑相对弱势阶段常吸引外币买家入场,尤其是对美元或港币计价的海外资金而言,短期内可获取汇率带来的“买入优势”。

此外,伦敦核心区仍被部分高净值买家视为避险资产,具备“全球城市”的定价溢价。近期关于伦敦优质物业回暖的观察也支撑了这一点。

说回李嘉诚,他在英国的动作不仅仅限于传统地产,他对港口、能源(如风电、太阳能)与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带来了长期稳定的现金流与对冲通胀的能力。

2024年及之后,李氏旗下公司在英国收购风电与光伏资产的案例频繁出现,这类资产能提供可预测的收入流,是大型资本长线配置的首选。

图源:cbre

李嘉诚不是预言家。真正让他长期稳健的,是在判断与执行上的沉着——当别人贪婪时他保持冷静;当别人恐慌时他悄然布局。

当房价成为新闻而非生活,你就该明白:房产回归居住属性的时代,可能比你想象得更快到来。那些仍在加杠杆、赌“最后一波上涨”的人,请务必三思。

还是那句话,不管你是投啥,投资还需谨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