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干吴艳妮的泪,平反刘翔的罪

2025年深秋,第15届全运会在泪水、欢呼、兴奋、遗憾交织的氛围里落下帷幕。

落下帷幕之外,还有落下的眼泪。

女子100米栏的决赛跑道上,吴艳妮以0.04秒的差距,再一次与金牌失之交臂。

站上领奖台时,她的手指因过度用力而微微颤抖。当颁奖音乐响起,那个向来昂首挺胸、步伐带风的姑娘,肩膀忽然垮了下来——她用手紧紧捂住脸,哭得无声,却彻底。

很多人这一刻才想起,四年前的西安,她输了0.03秒;四年后,她又输了0.04秒。

三次全运会领奖台,她始终距离最高处一步之遥。

赛后她说:“给自己打0分。”又说:“这四年太难了。”但下一句却是:“我是越挫越勇的人。”

竞技体育最迷人的地方从来不是胜,而是那些咬着牙继续往前的人。

今年的全运会,有太多动人的画面和难以言说的故事。

有人捧起金牌,也捧起了未来;有人含泪告别,最后一赛,面对退役;有人在领奖台上哭得泣不成声,也有人把遗憾塞进心底,默默转身准备下一次出发。

吴艳妮的泪,溅起诸多往事。

请允许情绪失控,请允许任何一个运动员年少轻狂,请允许不成功,请允许诸神选择退场——在黄昏时分。

请允许一切发生。

这不仅是体育,这是美丽而残酷的命运。

黑马的绝杀

2025年11月19日广州奥体中心,正在上演的是女子100米栏决赛。

枪声一响,外界对于比赛的期待几乎都集中在几个熟悉名字上。

但没人想到,改变这场比赛走势的人,会是28岁的刘景扬。

前半程,她没有冲得特别凶。镜头扫过,她的步伐沉稳而克制,节奏贴着赛道,既不急,也不乱。过了第五个栏,她的状态开始显现出来,动作干净,频率稳定,像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隐形轨道。随后,她逐渐逼近第一的位置。

冲刺结束,计时牌亮起——12秒81,个人最好成绩,冠军。

刘景扬愣了半秒,然后抬起右臂,眼神里全是“原来真的是我”的兴奋。这一刻,她第一次把自己的名字跑进全国观众的视线里。

赛后,她走向看台,母亲正站在栏杆后面,眼眶红得厉害,对着镜头大喊着:“这是我的女儿,她太不容易了。”

刘景扬看见她,扑过去时肩膀抖了几下。两个人抱在一起,她贴着母亲的脸替她擦眼泪,说出口的第一句话是:“像梦一样。”

这是一个太真实的反应——不是颁奖台上摆得端正的情绪,而是一个孩子在漫长坚持之后,终于跑回母亲怀里那种毫无防备的放松。

随着这场比赛胜利被不断转发,人们才慢慢补上刘景扬的故事。

小时候的刘景扬,是个体弱多病的小姑娘。真正把她从被窝里“拎”到运动场上的,是母亲每天凌晨六点准点响起的闹钟——当别的孩子还在睡懒觉,她已经被叫起来去跑步、去游泳。

那会儿,她连标准动作都不会。游泳的姿势,是妈妈先在地上铺一块垫子,蹲下身,一点一点给她比划划水、伸臂、踢腿,然后再把她“扔”进水里,逼着她在水里一点点找感觉。

刘景扬回想起那段日子总说,“练到晚上睡觉闭上眼睛,梦里都是自己在水里一圈又一圈地游。”

从小学开始,刘景扬就跟着妈妈坐十几站公交去体校训练。早高峰的车厢闷得透不过气,车窗上是雾气和雨点,膝盖上摊着作业本,手里攥着凉掉的早饭。

她的成绩好到几乎门门全优,而母亲则把能省的都省下来,为她补营养、加鸡蛋、加牛奶,一点点把这个小小瘦弱的孩子,养成如今的1米77。

2011年,14岁的刘景扬在广西运动会上跑出了“四金”的成绩。那届比赛的看台边,珠海体校跨栏教练戴建华站在栏后,看着这个瘦高的女孩,一场又一场地跑。

“这个孩子,可以试试跨栏。”

就是这句话,把刘景扬推上了另一条轨道。

2012年,她去了珠海。

这是15岁的刘景扬,第一次离开家独自训练,陌生的城市、封闭的管理、高强度的训练,跟青春期的叛逆撞在一起,差点把她整个人摔散。体重涨了,脾气变了,电话那头跟妈妈的对话,从一开始的撒娇,慢慢变成冷战与争吵。

母亲某天深夜接到电话,挂断后第二天一早就从南宁赶到珠海——推开宿舍门,看到的,是一个情绪崩溃得不像自己女儿的女孩。

后来提起那段时间,刘景扬说:“那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一部分。”而母亲的选择,是咬着牙辞掉广西的工作,搬到女儿身边,在珠海体校当起了宿管。

有人不解,这位母亲淡淡一笑:“她冲在前,我守在后。风雨我来扛,路由她去跑。”

教练戴建华则在另一端,帮刘景扬把心思拽回跑道上。即便后来因病坐上轮椅,他仍坚持每天出现在训练场——从前在跑道上和她并肩跑的人,慢慢变成坐在场边,安安静静看她起跑、过栏、冲刺的人。

只是命运有时候太薄情。

今年八月,戴建华教练离开了人世。等到刘景扬好不容易把金牌握在手里,却发现那只曾经陪她跑遍整个训练场的手,已经再也握不到了。

于是,广州奥体那句“像梦一样”,就多了一层重量——

对观众来说,那是一夜走红;

对刘景扬来说,那是多年奔跑、无数崩溃、一次离别之后,好不容易迎来的“兑现时刻”。

刘景扬夺冠后,跟教练麦国强一起登上领奖台

2017年,20岁的刘景扬第一次站上全运会,却没进决赛。四年后的西安,24岁的她状态正好,却被伤病压住,错失晋级机会。她说那次“非常遗憾”,更是自责,因为那是她觉得自己“本该拿到些什么”的阶段。那之后她又熬了四年,将所有遗憾当成继续向前的理由。

到了2025年,28岁的刘景扬站在广州的赛道上,没有太多包袱。预赛跑出13秒13,她说目标已经达成,只想“再站一次跑道”。也许正因为没有硬压着的期待,那晚的她反而跑出人生里最轻盈、最果断的一次比赛。

当她抱着金牌拍照时,脸上那种“连自己都被惊到”的表情,是本届跨栏赛道里最动人的时刻。这是一个从业余跑进专业、从被质疑跑进被肯定、从暗处跑进聚光灯下的女孩,用12秒81告诉所有人:坚持确实会有回声。

赛后,刘景扬发文:“登上珠峰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我们征服的不是高山而是我们自己——致敬每一个一直默默在背后付出的工作者,致敬每一位在我成长道路上助力的教练们,热爱让我们走得更高更远。”

这场出人意料的胜利,改变的不仅是排名,而是一个多年默默训练的女孩,用十几年时间,把自己跑成了答案。

提到跨栏,中国人心里都会想起一个人。

这个体育项目之所以能从昔日的小众走到如今的热度,不是因为时代突然眷顾,而是因为有个人,在十多年前替所有中国观众推开过那扇沉重的大门——刘翔。

2004年雅典,21岁的刘翔跑出12秒91。这不是单纯的数字,而是刘翔用脚步告诉世界——跨栏不是外国人的运动,中国运动员也能在跨栏这种精准又残酷的赛道上跑在最前面。

也是从那一夜起,跨栏第一次在中国有了清晰的样子。

有速度,有力量,有希望。

2004年雅典奥运会

之后几年,“跨栏”两个字和“中国速度”几乎被绑成了一个词。

电视里,一遍遍播放刘翔越栏的身影。赛道上,一批批年轻人模仿着他的跑步动作,练着他的节奏。

但光太亮,会留下巨大的影子。

2008年北京的退赛,2012年伦敦的倒地,刘翔从掌声走进争议,再从争议走向沉默。

风静了,雨停了,他退出了喧嚣,世界因此少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2008年北京奥运会

2012年伦敦奥运会

可跨栏并没有随之冷却。因为那束光已经落在无数孩子心里,悄悄生了根,像火种一样顽强。

刘景扬,就是火种烧出来的一束新光。

而此次全运会泪洒领奖台的吴艳妮,也身受刘翔的影响——

吴艳妮的泪已经干了,多年以前,人们加给刘翔的“罪”,也该“平反”了。

是的,刘翔不需要别人的道歉。需要道歉的,是误解过刘翔的人。

刘翔在自己充满伤痛的职业生涯,为我们带回来45枚奖牌(其中包括36枚金牌、5枚银牌和4枚铜牌);而有些人,只记住了他的2次失误。

吴艳妮给人们带来过很多惊艳,这次失利,亦有缺乏善意的声音出现。

何妨让她哭一会,何妨让她输一回……

诸神的退场

黑马再涌现,诸神在退场。

镜头的另一侧,是一张张陪伴我们十几年、二十年的面孔。这些过去撑起中国田径、中国力量、中国速度的名字,在这个冬天,也迎来了自己的谢幕战。

最先传来退役消息的,是36岁的巩立姣。

广东奥体中心的铅球场,在11月16日这天显得格外明亮。

36岁的巩立姣在全运会投出 19米68,实现五连冠后,她把铅球一抛,双手高举,那一刻她的笑像年轻时一样亮。

可当采访开始,这位“铅球女王”哽咽着说了一句:

“这将是我最后一届全运会了。”

随后,是十几秒的安静。

所有人都懂这句话意味着什么。

她竞赛了25年。

她练了21年铅球。

她经历过北京、伦敦、里约、东京四届奥运。

她见证过领奖台上的孤独、看过替补奖牌的心酸,也经历过被误解、被嘲笑“嫁不出去”的奇怪提问。

2021年东京奥运会,32岁的她拿到第一枚奥运金牌时说:

“人一定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很多人不知道,巩立姣从来不只是投球强,她是这个项目的精神象征。铅球是冷门项目,她硬是一投一投,把这个冷门带出了热度。

今年的全运会,是她独自一人撑起中国铅球的第18年,赛前她注射过三针封闭止痛。

她也曾痛得夜里睡不着,也曾想过放弃,可每一次站上赛场,她都告诉自己——

“再坚持一下吧,再站久一点。”

她让全世界知道,中国也能在田赛项目上扛起一面旗。

当她轻轻拥抱后辈,对她们说“以后靠你们了”时,人们突然意识到:原来那个陪我们走过整个青春的巩立姣,真的要下场了。

11月17日的举重赛场,是另一个让人瞬间破防的现场。

32岁的石智勇夺得男子73公斤级金牌,实现全运会三连冠。所有人都以为他会庆祝,可他突然弯下腰,静静地吻了杠铃。

那一刻,全场都明白,是时候告别了。

赛后,记者拍下他的背——

密密麻麻的针眼排着一行又一行,像一册沉重的年轮。

他说那是针刀、针灸,还有为了挺住疼痛打的封闭。

他说每一个点都是一个训练日的见证。

他说年轻时随便高翻起的重量,现在连翻站都翻不动。

可就是这样的身体,他又站上了今天的领奖台。

杭州亚运会、东京奥运会、里约奥运会......

2021年东京奥运会

2016年里约奥运会

他拿过所有能拿的桂冠。

他把世界纪录写上过“中国”两个字。

他是站在举坛顶端的人。

可是那晚,他说了一句:

“我们......应该不会再见了。”

就在几天前,同为举重运动员的罗诗芳卫冕后,笑着对着镜头说:

“一天都不想再练了。”

很多人以为她在开玩笑。但只有运动员自己知道——练一天,坚持一天,都是一场硬仗。

赛前带伤、训练带痛、体能消耗、心理压力......

她能站上这个领奖台,靠的是咬牙。靠的是把自己逼到别人看不见的地方。靠的是每次想放弃时,逼自己再往前迈一步。

她说“太累了”,这是一个运动员最简单、也最真诚的实话。

因为运动生涯,不是荣耀,是重复、是孤独、是伤痛、是没人知道的苦。

所有的荣耀,都要用身体换。

石智勇和罗诗芳不是不愿意再举,而是——他们真的举不动了。

力量落幕时,速度也迎来了告别。

11 月 20 日,广州奥体中心田径场的男子 4×100 米接力决赛中,36 岁的苏炳添首棒出发,肩扛广东队的一棒。

发令枪响起时,人们看到的是曾经那个“亚洲飞人”,却也能看出他起跑的蹬地已不如从前那般迅猛。四棒冲刺时,广东队以38秒71冲线,获得第四名,与奖牌失之交臂。

赛后,苏炳添挂靴绕场一周,向场馆每一个看台挥手致意。他说:“四年坚持下来非常困难......但我坚持下来了,因为我不想无端端、没有声息地跟大家说再见。”

@央视新闻

苏炳添的名字,是中国男子短跑史上划时代的存在:2021 年东京奥运会,他在男子100米半决赛跑出9秒83,刷新亚洲纪录,成为第一位闯进奥运男子100米决赛的中国选手。

从广东农家子弟到国际赛场,他冲过的,不只是终点线,还有“亚洲人不能跑进10秒”“中国人跑不过非洲人”的隐形壁垒。

东京奥运会

这一次,他不是败下阵来,而是举起手向观众致敬、向自己致敬。

这是苏神的“最后一舞”。

当四万观众齐唱《讲不出再见》,手机灯光亮起像一片星河,奥体中心全场聆听......

这一刻,没有人再看成绩,所有人都在为一个时代站着鼓掌。

没有人能永远留在赛道中央,但有些人,已经写进了中国田径的历史里。

苏神冲过终点线,却很难讲出再见。

在这次全运会上,除了苏炳添,还有一位老将同样在和赛道告别——韦永丽。

34 岁的她,在女子 100 米项目中跑出 11 秒37,拿下银牌。冲线后的她却突然失控痛哭。这不是单纯的输赢之泪,而是一种明确的告别:既是对赛道说“再见”,也是对自己说一句“辛苦了”。

从广西鹿寨到国家队,从“女飞人”的标签,到一次次为中国女子接力拼下高光和挫折,她把自己的前半生几乎都绑在了那根接力棒上。

这一次,韦永丽在赛场上“长跪不起”的画面,被媒体捕捉下来——像一个打完最后一仗、终于放下武器的战士。

她没有在镜头前高调宣布退役,但眼神、沉默和那些故意停顿的姿势,都在告诉大家:“我终于可以停下来了。”

还有30岁里约跳水双金的陈艾森、38岁竞走名将刘虹、34岁举重选手杨哲、38岁拳击手刘伟......

这一届全运会的终场哨,终究还是吹落了一代人的青春。

当世界总是热衷于年少有为的传奇,这些老将用坚持谱写了“老兵不死”的乐章。

每个天才的故事里,都站着另一位天才。

当这些曾经的“神”一个个转身离场,新的名字也正一步步跑上来。

我们该怎么告别呢?就像曾经初见时那样……

春风若有怜花意,可否许我在少年?

新星的崛起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

新人赶上的,不仅是旧人,还有新的记录,新的时代。

跳水赛场上,年轻的名字率先亮出来。

15岁的刘军熙,与孟泽瑞在双人十米台跳出 316.44 分,拿下一枚铜牌。

11岁的刘紫涵,是全运会最小参赛者,在女子十米跳台以 379.35 分夺得铜牌。

游泳池里,同样是少年在接棒。

13 岁的于子迪,一口气拿下 5 枚奖牌,从混合泳到接力,全都留下了她的名字。

跑道上,新纪录在年轻人脚下不断被改写。

16 岁的陈妤颉(Jié),以 11 秒10 打破亚洲青年纪录和全国青年纪录,成为全运历史上最年轻的女子百米冠军。

男子百米,“00 后”选手李泽洋跑出 10 秒11,干净利落地拿下冠军。

在这届全运会上,最引人瞩目的新星,还得数十八岁的张展硕。

相比于跳水馆的小小身影和跑道上稳定推进的年轻脚步,这位少年带来的,是一种毫不遮掩的爆发,以一种“横空出世,主宰未来”的姿态,宣告着新时代的到来。

像极了,当年的——孙杨。

11 月 10 日,18岁的他在男子 400 米自由泳以 3 分 42 秒 82 的成绩夺冠,并刷新世界青年纪录。

随后在 200 米自由泳中以 1 分 44 秒 86 再赢一金,并打破全国青年纪录。到了比赛最后一天,他在 1500 米自由泳再斩一金,完成本届全运会五枚金牌的壮举。

说起张展硕,人们容易被他的天赋、身高和速度迷惑,以为他是那种一眼就能被选中的少年。

可翻开他的成长轨迹,会发现他的来时路并不神奇,甚至称得上“普通”——

只是他把普通,做到了极致。

张展硕第一次被注意,不是因为惊人的成绩,而是因为一个细节:冬训里,他几乎是全队唯一的满勤。别人游五千,他游八千;别人完成计划,他超额完成。连教练都说,他是队里最能吃苦、最能沉住气的那一个。

这样的孩子,看似寡言,却在水里有了另一种语言。

真正让他站到世界面前,是多哈世锦赛的那一棒。16岁的张展硕,面对美国、韩国的强敌,压力大得连电视机前的父亲都替他心惊。

2024年多哈世界游泳锦标赛,潘展乐、季新杰、张展硕、王浩宇为中国夺得男子4×100米自由泳接力冠军

发令响,入水。

他的划水依旧干净,节奏依然稳准。

拿下世界冠军,他没有狂喜,而是弯着腰,一遍遍对媒体说:“这是团队的荣耀。”

采访的镜头一转,有人在角落看到他——正给父母打电话,声音轻轻的。挂断后,他小跑着将手机交还给队里。

时间来到2025年,地点来到国内的全运会,他长高了,比所有队友都高,但骨子里,还是那个听话的孩子。见到泳坛前辈,张展硕一一鞠躬致敬。

如今,十八岁的他站在全运会的巅峰,手握五枚金牌,眼底却不见丝毫骄躁。你看他比赛,那份沉着与掌控,仿佛已在这片赛场征战了十年。

当记者把话筒递到他面前,问他连夺五金是什么感觉时,他思考片刻,轻轻地说:

“我才刚开始。”

@长江日报

全运会的圣火缓缓熄灭,喧嚣如潮水般退去,赛场重归寂静。

金牌与失落都被打包带走,唯有一代人的青春,永远留在了这片赛场上。

陈艾森从十米跳台转身,赵睿含泪挥手,石智勇以深情一吻告别杠铃,郑思维与黄雅琼这对黄金搭档完美收官。

那些年我们追逐的身影,在此刻完成了最后的集结。

而与此同时,更多陌生的名字开始被铭记。

泳池中跃出的新锐刘军熙、刘紫涵、张展硕......体操小将柯沁沁轻盈登场,田径赛道上奔涌的后浪陈妤颉、李泽洋……他们用初生牛犊的锐气,改写着比赛的格局。

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舞台——既有众神转身的黄昏,也有新星初升的黎明。

正如孙杨被问及新人时所感慨:“他们现在走的路,我也走过。我们也就是这几年了,以后都是新生代代天下了。我希望他们能走得更远。”

体育最动人的,从来不只是胜负。

在跳水赛场,当天津运动员出现失误的瞬间,山东队的教练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保护——这个本能般的动作,击中了无数人的心。这一刻,省籍的界限模糊了,对手的身份消融了,只剩下最纯粹的关怀。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这,或许就是体育最终极的意义:

有人跌倒时,总有人伸手搀扶;有人失意时,总有人默默托住;有人走到终点时,总有人刚好接过接力棒。

那些不为人知的泪水,那些无人问津的伤痛,终将在未来的某个清晨、某次起跑、某场比赛中,化为继续前行的底气。

让我们把赞美送给崛起的新秀。

也让我们把最后一次赞,送给谢幕的诸神,在过往那些日子里,他们曾给我们带来弥足珍贵的闪亮瞬间。

最后,我们该怎么告别呢?

就像初见时那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