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人去中国三线城市,“发现自己瞬间变土豪”,饭局账单让他破防

新西兰金融专家Ed McKnight最近去中国参加了一场婚礼。

这场旅行中,中国的物价让他大为震撼。

01

“到中国,我突然变成了土豪”

McKnight去中国新乡参加朋友的婚礼,中国标准来说,这是个“很小”的三线城市,那里“只有”270万人口。

婚礼前,他们十个人去了一家装修漂亮的餐厅,坐在带大转盘的包间里,放开了点菜:饺子、面、柠檬鸡、豆腐、叉烧包、榴莲卷、煮花生,还有必点的北京烤鸭。

喝酒的还要了白酒,一边吃一边给新人干杯。

按照当地的习俗,结婚的新人会请外地来的宾客吃饭。

但他们还是想尽一点自己的心意,于是McKnight的妻子悄悄拿着信用卡去买单。

她回来后,手机就收到了扣款提示。

这顿十个人的饭局,总共只花了158.68纽币。

他们都惊呆了。十个人的晚餐加上酒水,平均每人竟然不到16纽币。

因为在新西兰,如果同样规格:包间、美食一桌、还有酒水,十个人吃下来,搞不好得是中国的十倍价格。

不少外国游客,都像他一样,被中国食物的物价“吓到”。

新西兰旅行博主@Being Bedingfield - Craig & Chantz,也在自己的中国旅行视频中,也分享了自己在上海、北京等城市的游览经历,对中国的美食、物件等赞不绝口。

02

回新西兰:“勒紧裤腰带”

回新西兰后,他还没从物价震撼里恢复过来,也很想念中餐的味道,就去SkyCity的高档中餐厅Huami搓一顿。

在那里,他们就不得不克制了。

毕竟Huami的北京烤鸭要价98纽币,而在中国只需四分之一的价格。

他们还是几个菜,结果四个人的账单是571.50纽币。

最后当然是和他们同行的那对夫妻平摊了费用。

当然,这其实就是经济学入门内容:中国和新西兰的生活成本不同。

中国的工资较低,物价也比较便宜(尤其在三四线城市)。

新乡的最低工资一个月有483币。而新西兰的最低工资则是3816纽币,高出近八倍。

中国的最低工资只有新西兰的八分之一。但因为生活成本很低,即使这些在新西兰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工资,在当地仍能过得不错。

03

不仅物价,基建也让Kiwi看傻

新西兰财经记者Liam Dann,近日也去了中国,被中国的基建给震撼到。

他在前往浦东机场的途中,经过已经接近完工的高铁线路和正在建设的上海东站。

即便以中国的标准来看,这也是一座大车站:建筑面积超过130万平方米,配备15个站台和30条轨道。

然而,更让他震撼的并不是这些“数字上的宏大”,而是现场施工的密度:在短短路段中,他数到了至少40台起重机同时运作。

而新西兰全国正在使用的起重机总数也不过116台。

Dann明白,两国在建设能力上的对比极为鲜明。

中国的基建速度远远快于新西兰,真正站在工地前时,那种视觉上的冲击仍超出他此前的想象。

他还引用加籍华裔科技分析师Dan Wang的观点。

Dan Wang在著作《Breakneck》中将中国形容为“工程师国家”,认为中国过去40年的建设浪潮在全球范围都极为罕见。

他指出,中国1993年才建成第一条高速公路,但仅用18年便建出相当于“美国全国”的规模,随后又在九年后再次复制一个同样的体量。

此外,中国每两年消耗的水泥超过美国整个20世纪的总量。

Dann此行在浦东看到了许多这样的例子。

陆家嘴从上世纪90年代的农田变成世界最具未来感的天际线,仅用了二十多年。

继续往海边前进,则能看见洋山深水港的壮观场景。

为了克服上海近海水浅的问题,中国在外海建造了深水港,并用一座长达32.5公里的跨海大桥将其与陆地相连。

洋山港自2010年以来一直是全球最繁忙的港口,去年处理超过5000万标准箱,并实现高度自动化。

临港新片区更是让他惊叹不已。

这座新城现在已经有模有样了,围着一整片人工湖建起来,已经住了大约70万人。

照现在的速度,到2030年人口预计会增加到250万。

虽然临港最早的想法其实早在2003年就有了,但真正全力推进是在2019年。就是说,中国基本上用六年时间把一座城市从地图上“造”了出来。

再看看新西兰,同样是六年,这里只建好了一个会议中心。

04

"新西兰可以学起来"

在他看来,中国这些年的基建不只是拉动了GDP,更改变了整个人们的心态。

Dan Wang在接受PBS采访时说得很直白:“基础设施改善带来了真正的生活提升,让人对未来保持期待。”

一句话,修路、建桥、通地铁,不只是修城市,也是修“信心”。

在中国,这种由基建带动的乐观、效率感和国家认同,是推动社会往前走的重要动力。

反观新西兰,节奏就慢得多了。

基督城因为地震重建焕然一新,让人感觉到一点“我们还能行”的乐观。

但奥克兰这几年大型项目一拖再拖、起重机越来越少,整个城市的情绪也跟着低迷下来。

未来30年,新西兰预计要投2000亿纽币做基建,但钱怎么来、怎么做,大家都还在讨论。

在今年的新中关系会议上,中国工商银行新西兰区CEOLiu Bin说,现在其实是“新西兰历史上最好的基础设施发展时期”。

虽然缺口巨大,但政府开始加速更多项目、资本也在排队等机会,让业内看到不少希望。

他强调的不是要照搬中国模式,而是:怎么把中国的经验、效率、产能和技术“本地化地用起来”。

对新西兰来说,看到中国这种速度和能量,也许会得到一些启发。

ref:https://www.1news.co.nz/2025/11/23/i-took-ten-people-out-for-dinner-in-china-the-bill-didnt-even-make-me-flinch/

https://www.nzherald.co.nz/business/building-cities-from-scratch-how-nzs-infrastructure-ambitions-are-dwarfed-by-china/premium/VY7O3ILU65CCXEQ3VVY2UHUUJ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