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门把手,没实体按键!为了美观的设计正在危及生命…

你应该也发现了,如今的汽车越来越具“未来感”,仿佛开启了赛博朋克的篇章。

门把手要藏起来,物理按键统统砍掉,屏幕越做越大,甚至连加速和刹车都想合并成“一脚踏”的极简模式。洗澡、做饭、泡茶等功能更是接踵上线,恨不得把车变成家。

然而,当这些看似前卫的设计真正落地到水泥路面上时,带来的不只有惊艳,还有不少被刻意忽略的安全隐患。

尤其是当车辆发生了事故时,系统一断电,驾驶员一慌,这些设计很可能瞬间变成致命的陷阱。

用《新周刊》的一句话来概括:车就是车,不是手机。

图源:Drive

隐藏式门把手与危机

美学怎能凌驾于生命之上?

我们先从最“显眼”的“隐藏”式门把手说起。

是的,这种设计确实让车身线条更流畅,风阻系数可能也更漂亮。然而,但在事故现场,它却可能把生命通道变成死亡关卡。

去年11月1日,美国威斯康星州的那起事故令人痛心,到如今依旧让人历历在目:一辆车在失控撞树后起火,由于车门无法从外部打开,最终导致五名乘员全部遇难。

家属随后提起诉讼,质疑的正是隐藏式门把手在断电或碰撞后的可靠性。

这起案件经警方和媒体报道后,引发了公众对这类“美观优先”设计的广泛担忧。

当然,类似的案件也多次发生,毕竟使用隐藏式门把手的不止特斯拉一个。

图源:News

我们并没有否定电车对美学的追求,设计师当然有权发挥创意,车企也有降低风阻、提升续航的商业考量。

但我们必须警醒,汽车首先是一种交通工具,它的核心使命是安全地将人从A点送到B点。把门把手改成更“科幻”的样式本无可厚非,但绝不能以牺牲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概率为代价。

传统的机械式门把手虽然看起来不够酷,但它简单、可靠,即便在全车断电后依然能发挥作用。

谁都不想在发现自己的孩子、亲人、朋友、宠物被意外反锁在车内时,隐藏把手恰恰罢工,吱都不吱一声。

图源:Arena EV

电子化门锁与监管

从用户投诉到强制规范

隐藏式把手的问题并非个例,它背后是整个行业将关键控制功能过度电子化的趋势。对此,监管机构并没有坐视不管。

今年以来,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就针对多起用户投诉启动了调查——这些投诉均指出,部分车型在电池低压或全车断电时,门把手完全失灵,导致救援人员不得不破窗救人。

一些媒体,比如《ABC》、《彭博社》都进行了跟进报道,相关问题集中在某些年款的特定车型上,监管机构已要求车企提交详细的设计文档和质量控制记录。

图源:Drive

显然,科技行业里,电子产品,比如手机上的那些快速迭代的逻辑,根本不适合照搬到汽车领域,因为手机死机了你可以重启,你最多抱怨几句。但汽车万一在关乎安全的时候宕机,比如无法打开车门、仪表黑屏或助力转向失灵,那么失去的可能就是一条鲜活的生命。

一些车企在新车发布会上都会把“超大屏+最强芯片”吹得天花乱坠,却不曾想过,任何电子系统都是会卡顿、崩溃的。

正因如此,现在,全球监管趋势也正在改变,从亡羊补牢向防患于未然前进,这既是对行业的警示,也是对消费者的保护。

图源:Cars Guide

标准正在收紧

把机械应急装置变成必选项

我们以走在电车发展前列的中国为例。

今年九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车辆必须配备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把手,并对事故后的可救援性提出了具体指标。

这意味着,“事故后能否从外部打开车门”不再由车企自愿选择,而是成了必须遵守的硬性规定。

图源:新周刊

业内分析指出,若该标准正式落地,目前市场上那些完全依赖电控的隐藏式把手将不得不重新设计,增加机械备份装置。

这一动向具有双重意义。从技术层面看,随着汽车电子系统越来越复杂,加上动力电池本身的热失控风险,车门开启逻辑必须充分考虑断电、碰撞、安全带锁死等极端场景。

从设计与商业层面看,车企在追求极简美学和风阻收益时,再也不能把“应急可靠性”当作可选项。

监管要求的醒目标识和机械应急装置,实际上是把“救援便利性”从营销口号变成了工程设计底线,强行把“好看”和“好用”重新拉回同一水平线。

图源:Slash Gear

极简设计的连锁危机

从按键消失到单踏板困惑

如果把汽车智能做到极致,那么不光是门把手,驾驶室也会完全电子化,按键、旋钮、踏板这些传统交互元素自然就成了被削减的对象。

在汽车发展的过去十年间,几乎所有车企都用一块十几英寸的大中央大屏幕整合了数以百计的功能,试图用触控、语音、手势来取代实体按键。

但老司机们,包括澳洲的老司机们,反映都很一致,开车时需要目视前方,双手握住方向盘,物理按键可以实现盲操,但触屏哪怕做到100寸,依旧需要用眼睛去寻找触控。

图源:Which Car

面对大量批评,连大众汽车的高层都公开承认“取消物理按键是个错误”,并表示将把常用功能重新回归实体按键。

同样引发争议的还有“单踏板模式”,这个设计在老编看来和反人类无异了。

这种模式通过强动能回收实现松油门即刹车,虽然对提升续航有帮助,却混淆了驾驶者最基本的操作直觉。

在中国,新修订的《GB 21670—2022》国家标准已明确规定:默认状态下,不能仅通过松开加速踏板实现车辆完全制动;当再生制动减速度超过特定阈值时,刹车灯必须点亮;同时禁止将单踏板模式设为默认启动状态。

也就是说,法规正在强制把“加速”和“制动”的功能重新清晰地交还给两个踏板,避免驾驶者在紧急情况下因本能反应失误。

图源:EV Central

我们可以明确看到,监管正在用标准的力量,守护那些经过百年驾驶实践验证的安全直觉。

老司机们的那些关于“屏幕反光看不清”、“找不到按键”等等抱怨,并非保守落后,而是基于驾驶安全的本能判断。

如果汽车的设计继续“手机化”,那么类似“事故中车门把手打不开”等意外必然会接连发生,越来越多的致命缺陷也会暴露出来。

现在,有了法规和舆论的双重压力,但愿车企们可以重新定义一下驾驶和刷手机的区别。

图源:RACV

从设计到责任

车企、监管与用户该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

如果一辆车的造型设计无与伦比,极具未来感,在闪光灯下熠熠生辉,但在事故来临时却让人无法逃生,这是何等的悲剧。

所以,各个车企在追求“极致美学”和“数字化体验”的同时,必须承担起更重的伦理责任。

汽车是重工业产品,并不是简单的软件迭代可以蒙混过关的。

未来的汽车产品发展趋势,不应该是“更少的按钮、更大的屏幕、更深的菜单”,而应是“关键功能物理化、事故救援直观化、紧急操作零学习成本”的设计底线。

图源:RACV

作为老司机,我们也要在选车时注意,不能只看续航、零百加速和内饰,而应该主动询问,全车断电时如何开门?儿童被困后座如何施救?动能回收如何与刹车灯联动?品牌是否提供了清晰的说明和可靠的机械备份?

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把这些安全问题作为购车基准时,市场的价值导向才会真正改变。

设计师也需要听到这些声音,工程师也需要把救援场景纳入常规设计,而不是事后补救。

图源:新周刊

说到底,汽车不是为了摆在展厅而存在的艺术品,它是承载着家人、朋友和每一个宝贵生命的交通工具。

把“好看”置于“安全”之上,是对使用者信任的背叛。

技术可以不断进步,审美可以持续创新,但当创新触及安全的底线时,整个行业和监管都应该毫不犹豫地亮起红灯。

未来的路,我们既要走得轻盈时尚,更要走得稳妥安全——因为真正的好设计,从来都是美学与实用双管齐下。

文章主要来源:

Drive、新周刊、彭博社、AFR、Auto Car、W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