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个月,香港又传来一则悲剧:长沙湾16岁中五男生穿校服坠楼身亡。
有消息称,该少年患有自闭,而在近日情绪低落。
这已经不是香港青少年自杀悲剧的个例。根据香港教育局统计,上半年已截获17综学生自杀案。过去三年更是有85宗学生疑似轻生案件,其中,中学生占93%。
悲剧背后是一个容易被家庭忽视的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
根据青协的最新调查,超过五千名中学生中,四分一有轻至严重焦虑,平均焦虑指数25.4分,创五年新高;香港社联的报告更显示,受访的一千多名中五中六学生中,更是有四成DSE准考生有抑郁或焦虑。

图源:香港社联
内地的数据也同样触目惊心。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4》数据显示,青少年抑郁检出率高达24.6%,其中重度抑郁占7.4%。换算下来,约2800万孩子正被困在情绪黑洞里。
而在最近,两部有关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题材的电影——《向光花盛开》和《陪你到清晨》,在妈妈圈里讨论度非非常高。特意在上周末去观影,内心久久无法平静,电影里孩子们遇到的困境,就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一组组家庭里。
《向光花盛开》里有任重和江珊等知名影星友情客串演出,题材脱胎于“网络劝生者”的真人真事,独子轻生后的主人公潜入各论坛和微信QQ群,苦劝有自杀倾向的年轻人不要“约死”,最终得到救赎的故事。
被称为国内首部关注青少年精神健康问题的记录电影《陪你到清晨》,则是花了几个月时间,在北京安定医院的儿童心理健康病房中拍摄,主角是年轻的住院医师曲天宇和来自广西的16岁高中生闭国锦,影片没有太多情节跌宕起伏,电影的视角就像是陪伴曲大夫管床值班的旁观者,真诚地走进患病孩子们接受诊断治疗和痊愈的世界。

△电影《向光花盛开》和《陪你到清晨》


那些在安定医院里,
被抑郁症困住的孩子们
作为国内天花板级别的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北京安定医院的儿童病房设在东城区北锣鼓巷的四合院里,作为寸土寸金的所在,老式四合院给了病童们温馨的住院环境,既有专业的病房管理,也有庭院作为休闲活动场所。在抬头能看见蓝天白云,鸽子成群飞过的四合院里,孩子们结伴吃零食做游戏,打桌球,打乒乓球,仿佛心里从未有阴霾。
在隆冬的北京,医生和护士们一再叮嘱孩子们,必须穿上棉袄才能到户外去,千万不要冻感冒了。
曲天宇作为住院医师,通宵值班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是他最寻常的工作内容,在白大褂外面披上棉服,急匆匆地往来于办公室和病房间。

△《陪你到清晨》主人公曲天宇医生(右)和中学生闭国锦(左)
一心寻死的小女孩在凌晨痛哭流涕,曲医生牵着她的手,安慰她要继续忍耐,药物很快就会起作用,很快心里就不会再那么难受。护工大姐们温柔而坚定地摩挲着那些稚嫩的小手,安慰着急性发作期的孩子们,确保他们能安全度过黑夜,迎来清晨的阳光。
在暗夜中,病房的灯光次第熄灭,曲医生和他的同事们,又安然度过了一个工作量繁重的夜晚。每天的交接班和查房,医生们都要讨论每个病童的情况,商量着治疗方案。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青少年群体中,大概每六人就有一人有心理问题,一般体现为抑郁和焦虑的症状。大多数精神疾病最初都发生在青春期,如果得不到科学诊疗,有可能病情会伴随终身,不仅无法正常完成学业,甚至影响成年后的工作和生活。
按统计资料,儿童和青少年心理疾病在北美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区域最高发,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有可能将来面临更严峻的问题。
专家们在影片末尾中受访,只有像治疗其他身体疾病那样,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得到足够重视,抛却偏见和歧视,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正如电影里所说:陪你到清晨,不是陪你把病治好,而是陪你到有勇气面对。

△《陪你到清晨》剧照

勇敢求医的留守儿童,
撕开中国2300万青少年的痛苦
《陪你到清晨》中,医护人员等成年人都直接上镜,但大多数病童都被马赛克遮挡面容。一方面是尊重未成年人的隐私,另一方面要取得病童本人和家长的许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影片主角16岁的闭国锦选择勇敢地面对镜头,从寻医,诊疗到康复回乡,都被镜头真实地记录了下来。来自广西崇左高级中学的闭国锦,竟然已经是该病区最年长的孩子,还有很多不足10岁的低龄病童,在青春期早期就面临严重精神健康问题,自毁自伤厌学厌食,各种症状让人心疼。
长相俊朗阳光的闭国锦是一名典型的乡村留守儿童,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父母离异,从此再没有见过母亲。父亲忙于打工和自己的生活,年幼的闭国锦跟随爷爷奶奶生活,曾经短暂地跟随父亲和继母居住,并被告知这就是亲生母亲,却在日常生活中被区别对待,留下了童年心理创伤。
他意识到自己并不正常,而选择主动求医,来到了北京安定医院。

△《陪你到清晨》主人公闭国锦
当曲天宇医生和闭国锦的爸爸电话沟通时,闭父对儿子的成长经历接近于一无所知,也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关心而匆匆挂机。
经过医生们测试,闭国锦被诊断为ADHD,俗称为多动症,伴随着抑郁和焦虑症状。闭国锦说自己除了数学成绩不错,其他科目都不行,觉得自己集中不了精神,高中以前还能勉强对付,到了高中,随着课程难度增加,发现自己完全跟不上,感到非常自责。
有一次在篮球比赛中当裁判,闭国锦站在场上却陷入了“观众如何看待自己”的焦虑中,完全无法聚焦赛况,导致没有及时判罚。一位参赛的同学因此而委屈地哭了。闭国锦说,当时非常自责,意识到自己的“不正常”。因为从小爷爷奶奶疏于管教,自己缺少自理能力,有一次在学校鞋带松了,自己却不会绑……在成年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在青少年的心中,却像一座大山无法逾越。
如果从小有妈妈陪伴和管教,自己肯定会成长得更好。闭国锦和医生提起第一次见到妈妈,情绪终于不再设防,很多年以来第一次泪流满面。那是在高一时,妈妈来看望他,非常漂亮和温柔。可以想象,如果从小有这样的妈妈陪伴,那该多幸福。
△根据《2024年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学业状况调查报告》,留守青少年中存在焦虑风险的比例也显著高于非留守青少年。

△根据《2024年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学业状况调查报告》,留守青少年中存在焦虑风险的比例也显著高于非留守青少年。
曲医生和他的同事们认为,闭国锦一直用自己的智商,尽力弥补ADHD带来的功能确实。例如在注意力无法集中的时候,通过辅助手势尽力调整,也用开玩笑的形式,掩饰内心的焦虑。直到他发现自己“不正常”,而坦荡求医。
经过几个月的住院治疗,曲医生再次联系家长,却被告知不打算来京接孩子。
康复的闭国锦(在摄影团队的陪伴下)独自乘飞机,坐高铁,回到家乡时已是晚上。慈爱的奶奶按民俗在门口燃起一小团火苗,跨过火苗返家的闭国锦,第二天就六点起床,像其他高中生那样回到了学校,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欢迎。
这位知道自己生病,并积极求医的“留守儿童”,不仅用这份勇敢给自己人生点燃了希望,更是鼓励着国内2300万遭受ADHD困扰的儿童和青少年。根据数据显示,国内就诊率不足10%,确诊的患者也仅有不足1/3接受了规范治疗。

△《陪你到清晨》剧照

在网上“约死”的孩子们
回避关注,却需要关注
不管是《陪你到清晨》,还是《向光花盛开》,都以光明作为一个意象,寓意这些挣扎于情绪泥沼的青少年们,需要更多的关注,才能平安走出黑暗,迎来光明。
《向光花盛开》的英文片名是A Journey of Blossoms,《陪你到清晨》的英文片名是When the Night Meets Light,都寓意着走过艰难时刻,迎接美好未来。
《向光花盛开》里,独子轻生后父亲苦寻答案,为什么孩子会选择放弃生命?从而作为成年潜伏者,进入各种“约死群”,以“我在”作为成年人最坚定的承诺,积极救助求死的青少年。当花骨朵儿们选择提前凋谢,原因非常复杂,追溯源头大多指向原生家庭。

△《向阳花盛开》剧照
在深圳也有一个比较知名的案例,某经济学家12岁的儿子,毫无征兆地在出门上学的清晨,从小区高楼坠落。因为该经济学家在网上第一时间披露了孩子死讯,并且在长达四年时间中,不断上载已逝孩子的照片和视频,而被网友广泛关注,同时也引起了不小争议。
网友的评论中有对教育内卷现状的反思,也有对原生家庭父母期望的责备,当然也有对当事人的暖心安慰。整整四年过去了,也许对于这位经济学家而言,儿子坠楼的原因,永远都没有办法找到真正的答案。
《向光花盛开》里的父亲角色在失去儿子后,最初是为了寻找答案,进入儿子手机里的“约死群”,却发现群里面都是有抑郁和自杀倾向的孩子。这位父亲顶着巨大心理压力,采取积极行动,潜伏在“约死群”,通过各种手段尽力挽救这些年轻的生命。
在这个过程中,和一名一心赴死的少年产生了牵绊和情谊,两人都在日常一蔬一饭的点滴互动中,彼此都得到了心灵疗愈和灵魂救赎。
失去儿子的父亲继续投身在拯救抑郁青少年的路上,有自杀倾向的少年被执拗的关怀所打动,从叛逆反抗到接纳,回归正常生活。故事在乐观和积极的氛围中结束,却留给人们很多思考。

△《向阳花盛开》剧照
#写在最后
过去,我曾陪伴有严重抑郁症的少年前往深圳康宁医院求医,曾陪伴抑郁少年接受心理咨询,也曾探视割腕自伤或服药轻生的孩子。在医院诊室外候诊的青少年人数多得超乎想象,家长挂号都需要眼疾手快,病床也需要提前预约。
但至少他们都走进了医院接受正规治疗,此刻尚在黑暗中挣扎,但却向着有光的方向前进。
这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最初的表现只是不想去上学,父母往往不着要领地软硬兼施,情况却不见好转。随着出现自闭厌食自残等严重症状,才发觉问题严重,匆匆求医。

△青少年有抑郁或焦虑风险时,有更高比例频繁出现不想上学的想法
并且由于“病耻感”,这些前往精神病院求医的孩子和家长,往往抱着“家丑不能外扬”的心态,尽力在亲友前隐藏病情,抱怨孩子“无事生非”,甚至罔顾医嘱,讳疾忌医。
很多人谈起抑郁症有一个误区,觉得是孩子不懂事,钻牛角尖导致的,纾解一下心情就没事。在孩子感冒发烧时,共识都是要在家好好休息,父母大多能做到温声细语,关怀备至,但却觉得抑郁症的孩子不能躺平,努力努力,就能坚持正常上学。严重的心理疾病,危险性堪比癌症,但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