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澳媒报道,澳洲华人单亲妈妈K表示,
"那一天,当我坐在他的摩托车后座、在墨尔本街头飞驰时,仿佛又回到了18岁"。
这个叫Mark的看上去50多岁的白人男子,“成熟、负责、情商高”,
一度让她重新燃起了心动感觉。
他称自己是英国人,从小在澳洲长大。

两人2020年9月在网上认识,K说当时是疫情限制最严的时期,内心很孤独。
“他说他欣赏我的独立和勇气,经常在深夜发短信鼓励我”。
“那时我真心以为,自己遇到了一个懂我的人”。
K离婚十多年了,独自抚养两个儿子。小儿子还是婴儿时,亲生父亲离开了。
当Mark开始带这个男孩去踢足球时,K以为自己为这个家找到了一块“缺失的拼图”。
直到某天,另一名女子Jessica(化名)出现在她家门口,自称是Mark的女友。
激烈的对质后,她们发现,Mark同时和她们交往了一整年,周末跟K在一起,工作日和Jessica在一起。
两人都是他通过交友软件认识的。
后来,更多女性出现了,全都是华人单亲妈妈,经济独立,有房产、有积蓄。
“我们现在建了一个群,里面所有人都核实过身份,真名、手机号。我们已确认至少有五个受害者,有的人是10年前就被他骗过了”。
在Mark所谓的“投资建议”下,多名女性被他说服,把钱投入了后来“爆雷”的房产投资中。
K表示,自己在这段关系中损失了超过50万澳元。

【2】
Jessica在2023年初认识了Mark。第一次约会时,他穿着一件鲜红色的衬衫。他说这是"中国红”。
当时,
Jessica
刚带着女儿从中国移民到澳洲,完全没打算和本地男人谈恋爱。
“我告诉他,我英文不好。他说没关系,我可以教你”。
“他表现得非常绅士,有礼貌、幽默、自信”。
"我们开始几乎每天都见面。但每到周末,他就会消失,不打电话、不发短信。接着,到了周日晚或周一早上,他又会准时出现,并给出合情合理的解释——骑摩托旅行、搬家、朋友来访、加班之类"。


想在爱情里制造惊喜,往往存在着最后变成惊吓的可能。
某天,Jessica决定给他一个惊喜。开车去了他家,却发现那里有另一个女人在住。那女子告诉她,除了你,还有K的存在。
【3】
K表示,Mark利用的是华人移民往往把房产作为财富保障这一特点。
他向这些女性推介房产项目,从中拿佣金,同时通过同居,把自己包装成事实伴侣,从而可以对对方的财产提出权利主张。
K说:“有一位(被骗女子)的房产,甚至把房子直接写在了他的名下”。
“他的目标就是经济控制,披着爱情的外衣。他不会一次性把你抢光,而是慢慢地、一点一点,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回过神来时,钱没了,信任也没了”。
(澳洲《家庭法法案1975》自2009年进一步修法后,事实伴侣在财产与经济上的权利和义务,和正式婚姻关系中的配偶相比是基本相同的)
而许多华人移民不了解“事实婚姻”这个澳洲的法律概念,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没有这东西。
醒悟过来的k建议,女性移民在搬去和伴侣同住前,要保护好自己,先了解对方财务情况,并签订具有约束力的财务协议。
“如果你对伴侣的资产做出了重要贡献,一定要留好详细记录”。
“且尽量避免在太早阶段投入个人资产,否则将来发生财产纠纷时情况会复杂得多”。
K在去年4月结束了和Mark的关系。

她12岁的儿子也终于告诉了她,有一次因为没及时收拾好客厅,Mark竟然把狗粪抹在他脸上。讽刺的是,那条狗还是Mark送给他们的礼物。
"当妈妈和哥哥不在家时,妈妈的男朋友会打我,还会用狗屎擦我。我试着逃跑,但他追着我,狠狠地打我"。
男孩会自己把脸洗干净,为了不让妈妈难过、也因为害怕Mark,他一直没告诉她。
“当时听到这些时,我整个人僵住了。我受伤算了,可为什么连我的孩子也要遭这个罪”?
K和儿子后来从维州警方那里申请到了限制令,禁止Mark再接近他们。
【4】
K和Jessica表示,自己都已经属于“很小心的人”了。
Jessica表示,"总是神经紧绷、随时防备,但仍然掉进了同一个陷阱"。
第一次见到Mark时,她在疑心之下有要求看他的证件。后来她发现,对方拿出的驾照是假的,上面写的年龄比他的实际年龄小了5岁。
身在异乡的孤独感,以及被理解、被看见的那种渴望......
K说:“像我们这种四,五十岁的女人。经济上我们可以养活自己,但真正缺的是情感上的连接”。
“他太清楚我喜欢什么,聊音乐,聊梦想,聊人生,就在这种浪漫的幻觉里,他一步步打造出一个看似稳定、可靠、成功的形象,让我以为可以依靠他。更糟的是,他就是赌我们会感到羞耻,会自责、怀疑自己,然后选择沉默”。
去年10月,她卖掉了房子,带着两个儿子搬走,希望翻开人生新的篇章。
“这5年带给我的痛苦,无法用语言形容”。
“每次想到我不在家时,他追着我孩子,在他脸上抹狗屎,我晚上都会做噩梦”。
“我希望所有女人都知道,千万不要因为急着给孩子找一个‘爸爸’,匆忙重组家庭”。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快乐和自信,而不是一个名义上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