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败诉,雷军彻底玩砸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雷军恐怕要焦头烂额了。

海口市美兰区人民法院的一纸判决,为小米汽车近期的多事之秋再添阴霾。

这起全国首例“小米汽车未交车催收尾款案”,撕开了新势力造车宣传话术与合同陷阱的双重面纱,雷军和他的小米汽车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

胜诉的李女士(化名)拿到了双倍定金赔偿,而败诉的小米汽车不仅赔了钱、更让大批消费者寒了心。

小米汽车官司缠身,被判赔消费者1万元

今年以来,小米汽车“未交付车辆却要求消费者提前支付尾款”的迷之操作,持续不断地引发大众热议。

当这样的事落在普通消费者身上,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吃哑巴亏,毕竟向行业巨头维权极其困难,消费者根本耗不起这样的金钱、时间与精力;但也有人选择拿起法律武器,坚定地维护自身权益,势必要跟小米汽车硬刚到底。

图源:小红书网友

近期,海口市美兰区人民法院宣判了一起相关案件,判决小米相关公司向涉事消费者返还双倍购车定金,合计10000元。

从公开信息看,这或是全国首例小米汽车未交车催收尾款的宣判案件。

图源:红星新闻微博

消费者原本满心欢喜地购买新车,最后却不得不跟小米汽车对簿公堂,事情究竟是怎么一步步发展成这样的?

我们先将时间线拉回到去年7月:李女士通过小米汽车APP下单了一辆31.89万元的SU7Max,并支付5000元定金锁定霞光紫配色。当时,销售人员表示可“验车后支付尾款”,且小米官方曾公开承诺该政策。

图源:小米汽车

同年10月,李女士因资金问题与小米客服协商延期提车,双方达成共识:订单有效期延长至360天,李女士随时可申请排产。然而,小米客服却并未提醒李女士“申请延期提车需支付全款”的合同条款。

2024年12月,小米汽车在未通知排产的情况下,突然告知李女士“需在7日内付清31.39万元尾款,否则将取消订单且没收5000元定金”。

这打了李女士个措手不及,她当即提出异议:“车还没排产,更没验车,凭什么先付全款?”小米汽车则直接搬出购车协议的格式条款,称“余款支付不受排产影响”。

吃瓜网友忍不住调侃:“和没交房就交尾款一样。”

图源:微博网友

最后,李女士因无法筹款支付尾款,该笔订单被取消且扣除定金。但当初购车时,销售人员分明承诺了“验车后支付尾款”,并且她也提前和小米汽车协商好了订单延长期,结果还是被小米汽车单方面取消订单且没收定金。

咽不下这口气的李女士,选择拿起法律武器,起诉小米汽车。

经历大半年的维权,11月18日,海口市美兰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认定小米“未验车即需7日内付尾款,否则没收定金”的格式条款无效,违反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指出小米擅自排产催款行为违约,且官方承诺与实际做法不一致,违反 诚实信用原则 ;判令小米关联公司 海口小米景明科技 双倍返还定金1万元,并承担连带责任。

而这场纠纷的核心因素,其实在于一条充满悖论的条款——“申请延期提车需支付全款”。

从法律层面来看,小米购车合同中虽明确约定了该条款,但销售在沟通时仅告知“可延期”却隐瞒“付全款”的核心条件,并未尽到“明确说明义务”;基于用户视角出发,消费者本就是因为资金不足才申请延期,却被要求先付尾款才能延期,该条款无疑陷入荒诞的逻辑循环。

而法院的判决结果,则狠狠给小米汽车敲响了警钟,警醒其自查合同条款设计与实际执行方面的种种漏洞。

比较讽刺的是,就在海口法院一审判决小米汽车败诉的同一日,小米汽车公布了创历史的第三季度财报:营收1131亿元,同比增长22.3%,其中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收入高达 290亿元,同比激增199%。

图源:小米官网

一边是司法层面的败诉,一边是财务层面的捷报,小米汽车正驶入自己制造的矛盾洼地。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近期小米汽车身上唯一的官司。

11月20日,SU7 Ultra“挖孔机盖”虚假宣传案在南京秦淮法院开庭质证,这起案件因小米法务团队在首次开庭时,突然提交84页新证据而推迟审理,也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多位车主反映,小米汽车实际交付的车辆与宣传存在差异,要求退还2万元定金并赔偿三倍定金。

图源:红星新闻微博

小米法务则以“雷军不建议买,没有欺诈故意”、“雷军不懂结构,发的微博不算数”、“宣传内容不在合同内,不违约”等理由进行辩称,反驳车主“虚假宣传”的说法。

尽管从逻辑上来看,小米法务部在法庭上的回应有理有据,但从舆论角度出发,这波操作可以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图源:都市快报微博

要知道,雷军的个人IP是小米最宝贵的品牌资产之一,他 还经常亲自下场回 应公众质疑, 小米法务却试图将创始人的宣传言论与公司责任进行切割,直接在用户信任层面撕了一个大口子。

目前,该案仍在进一步审理中,法院尚未作出判决,其结果很可能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营销宣传规范产生重要影响。

小米营销风格大变,海报小字彻底消失

这两起案件叠加在一起,让消费者对小米的品牌信任度大打折扣;而嗅到“信 任危机”的小米也开始谨慎起来,营销时不再耍小聪明了。

近日,有不少网友发现,小米汽车在介绍“AEB防碰撞辅助升级”的相关内容时,发布的系列海报上没有小字了,取而代之的是特意标注在底部一行大字: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驾驶仍需时刻保持专注。

同时,小米汽车还在回答网友问题时特别强调:“不要相信‘怎么开都撞不了’的夸大宣传,驾驶时仍需时刻保持专注。”

能够感受到,这回小米的整体宣传风格相较以往,小心谨慎了许多。

图源:小米汽车微博

前阵子,小米接连爆发“小字争议”危机,从手机到汽车无一幸免。

最先引爆网友讨论的,是一张小米17 Pro的宣传海报。

此前这款新机发布时,宣传海报主体用加粗大字喊出“逆光之王”,右下角却藏着一行几乎看不清的浅色小字:“逆光之王是产品设计目标”。

冲着“逆光之王”名头下单的消费者,立马有种被戏耍的感觉,纷纷吐槽:“这跟说‘我是首富’,然后再小字声明——成为首富是我的目标,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这样的“许愿式宣传”,确实有些说不过去了。

图源:微博网友

随后又有网友发现,同系列机型“小尺寸续航之王”的宣传旁,同样藏有“目标:小尺寸续航之王”的小字标注,进一步引发了舆论不满。

图源:卢伟冰微博

几乎同时,小米汽车的宣传也陷入了类似的争议声中,被网友指责“玩文字游戏”。

比如,小米YU7的“2200MPa小米超强钢”宣传语下方,用小字写着“ 小米超强钢指材质项目名称 ”。尽管小米回应称,该钢材确实用于四门防撞梁和A/B柱,标注只是说明一下研发背景。

但网友们并不买账,觉得小米汽车的宣传语存在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图源:小米汽车

再比如,小米SU7 Ultra曾 宣传 “1 .98秒破百 ”, 但小字备注了 “ 不计起步时间 ”。

图源:小米汽车

甚至还有网友翻旧账,早年小米笔记本宣传的“ 比一元硬币还薄 ”,其实是竖起来的硬币。

图源:小红书网友

这一系列争议事件叠加在一起,彻底引爆了舆论,不少网友调侃:“现在看小米宣传,得带放大镜找小字。”

值得注意的是,罗永浩在舆论发酵期间曾表示,用极小字标注是“行业普遍陋习”,并非小米独创,他也强烈呼吁全行业消灭这种“不地道”的营销方式。

图源:交个朋友直播间

现如今,小米海报似乎彻底摒弃了“小字”文字套路,减少因细则模糊引发的信任危机。这一变化看似微小,却反映了小米对消费者批评的回应,开始意识到营销内容需更加真实。

与此同时,雷军也在有意识地降低个人IP与小米汽车的绑定。他已经接连缺席粤港澳大湾区车展和广州车展,将端到端辅助驾驶HAD增强版的发布,交由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代为讲解。

这些举动被业界解读为小米汽车主动 “去IP化” ,走向成熟的重要信号。

在经历一系列营销争议和案件风波后,小米必须意识到:当“快”成为唯一的信仰,当“营销”成为最锋利的武器,企业就必然会触碰到法律和商业伦理的底线。

唯有回归产品本质,注重技术创新与品质提升,不玩文字套路游戏,小米汽车才能从流量反噬的漩涡中挣脱出来。

毕竟,与其营销时说得天花乱坠,不如让产品自己开口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