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周日,武汉,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被一场盛大的马拉松点燃。
五万名跑者,在清晨八点的华中科技大学门口,如潮水般涌出。朋友圈里,满是现场沸腾的照片与视频,那种蓬勃的生命力几乎要溢出屏幕。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在比赛前一天,一位关系甚好的朋友却发来消息: “明天想弃赛了。”
我赶紧问他原因,他坦言: “最近状态不佳,工作上接连丢了两个重要的标,整个人的能量槽像是空了。一想到要追求成绩,就觉得压力如山,索性不想去了。”
我半开玩笑地回他: “就去试试呗,彻底忘掉成绩。越是松弛,说不定越有惊喜呢!”
周日中午 11点48分,我的手机响起。是他的捷报:全马成绩,03:43:33。一份远超他预期的、极其亮眼的成绩单。
他随后补充道:“因为你的鼓励,我就想去试试看。跑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反而感觉特别顺。”

这或许只是朋友的一句客气话,但那个下午, “松弛感”这三个字,却在我心中反复回响。
它不仅仅是一个
冲锋
者的临场心态,
而是
为我们这些在育儿路上奔波、时常感到焦虑的父母而准备。
01
松弛感,不是“躺平”,而是“从容”
“松弛感的家庭,容易培养出有出息的孩子。” 这样的文章我们都看过。
但我们暂且不谈“出息”这个被社会赋予各种沉重标准的词,只聚焦于“松弛感”本身。
它是我,以及越来越多父母,内心渴望在家里营造的一种氛围。
在社交平台上,松弛感常常被描绘成一幅唯美的画面:午后的阳光、一杯手冲咖啡、一个安静的角落;或是随着国风兴起,一身素雅旗袍、一壶清茶、一缕沉香,在喧嚣世界中独守一份岁月静好。
这些是视觉的松弛,是片刻的休憩。但当我们把镜头转向育儿,很多人便简单地将松弛感等同于 “不鸡娃”、“放养”,任由孩子自由生长。
我的观点或许有些不同。
我认为, 育儿中最高级的松弛感,其核心不在于父母做了什么或不做什么,而在于我们最终帮助孩子历练出一种内在的能力:在未来漫长的人生 “马拉松”中,无论遇到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保持一份清醒的冷静与坦然的姿态。

这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父母自身。
孩子的世界,是以父母为圆心展开的。我们的情绪、语言和行为,构成了他们最初感知这个世界的底色。
一个紧绷、焦虑的父母,很难带出一个内心松弛、有弹性的孩子。
因此,营造松弛感,始于我们自身的修炼。
02
松弛感,始于父母自身的修炼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回到家,看到满地的玩具,或者是半夜, 孩子 不停地哭闹 ……这些都可能成为引爆我们情绪的导火索。
当我们能先于孩子一步,深呼吸,接纳眼前的不完美,我们便是在向孩子演示: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情绪是可以管理的。
这种 “冷静”的传染力,远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管理好自己的语言

管理好自己的语言
语言是塑造环境的利器。“你怎么这么慢?”“你看别人家孩子! ”
这些充满指责和焦虑的语言,会在家中筑起无形的压力墙。
试着将语言转换为: “没关系,我们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你需要爸爸/妈妈的什么帮助?
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 语言的转变,背后是心态的转变——从评判者,转变为支持者与同行者。
管理好自己的行为

管理好自己的行为
松弛感不是撒手不管,而是 “在该出手时出手,该放手时勇敢放手”。
这意味着,我们要克制住替孩子包办一切、扫清所有障碍的冲动,允许他在安全的范围内试错、跌倒、并自己爬起来。
我们的行为,应该传递出一种信任:我相信你有能力面对属于你的挑战。这份信任,是孩子建立自信和独立人格的基石。
回到最初的故事,我那放弃追求成绩的朋友,恰恰因为松弛,跑出了最好的成绩。
育儿何尝不是一场马拉松?它不看谁起跑最快,而是看谁能以稳健的心态、持久的耐力,跑完全程。
真正的松弛感,是父母修得的内在从容,是孩子习得的人生智慧。它是在漫长的陪伴中,我们送给孩子的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一份能够陪伴他一生,无论晴雨,都能心安、从容的“内心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