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了四所小学的孩子,经历了什么?

01

为什么会读四所小学?

姐姐幼升小那年,弟弟出生了。

当时我住在昌平,观察了一下周围实在没啥好学校,然后就像所有纠结孩子教育问题的家长一样,跑到海淀买了套学区房。

这故事在

我终于卖掉了海淀学区房,好爽里

讲过,大家感兴趣可以翻翻。

这套房子没用上。

因为我和旺柴太懒了。选学校的时候研究了一宿路线,发现海淀的学校虽然距离我们家只有5公里,但每天塞车,要么早起7点出发,要么路上至少40分钟…

小孩很痛苦,大人也痛苦,老人接送不了。我有个朋友没摇中车牌的时候,试过拼车、打车、电动车各种方式,最后还是搬到了学校附近。

于是我放弃了海淀,选了家门口的公立。

这是很标准的一所公立。全区排名头部的小学,在校生人数上千,硬件设施很好,管理很严。

比如,课间不能随意走动,走廊里不能大声说话,速算不达标会接到督促电话,年轻的班主任不苟言笑,听了小报告会不问青红皂白地批人…

在这样的公立读书,普娃挺压抑的。

不会被老师关注,也得不到鼓励,晒不到太阳,每天被管得死死的。

姐姐在学校的两年,甚至没去过几次操场。学东西也慢,并不是因为笨,而是学校的要求刚好不匹配她的长项——

比如她数学的空间感好计算能力差,多面体翻转比我反应都快,但三年级看钟表还会错,速算四五年级才开窍…

在强调计算力的低年级,她的表现很渣,导致她一度自己都觉得学不好数学。

当时我也没有太好的办法,为了不让老师打电话只能让她练。练到痛哭流涕,5分钟还是只做完了一半…

我对数学基本放弃了。直到上了初中才知道,当时的我有多武断。

姐姐三年级,我们搬家了。

搬家以后距离原来的公立太远,车程一个半小时,所以决定转学。

这是第一次转学。

当时我想,小孩不爱学习是公立管得太严、太压抑、太枯燥导致的,如果换到国际教育释放天性,把学习的自主权留给孩子,或许就有自驱力了…

所以千挑万选,选了一所偏双语的私立学校。

国际学校课程和教学都相对松散,双语学校既对学术有要求,又能为孩子提供个性化发展的空间,我认为更适合中国孩子。

但在读了之后就发现想象和现实的差距很远,像卖家秀和买家秀…

我想象中的学术,是各科老师都可以带动孩子自主学习,结果最后还是看命:遇到一个好老师,小孩稳步提升,但遇到糟糕的老师,连吼带叫拉不住学生的注意力…

外教标配但只是个装饰,永远不要期待他们能教孩子什么,因为外教连课堂管理都做不到,一上课台班里就陷入混乱,声音被孩子的吵闹淹没…

丰富的课外课有20多门,体育从足球篮球到游泳,但未必是你的,因为好课都是要抢的!

顺义五百强高管的妈妈们,平时上班一呼百应,但为小孩报上游泳社团,半夜定闹钟起床。姐姐的学校更奇葩,选课时间不提前通知,在十一长假某天凌晨3点,表格被丢到班级群里,主打一个让家长个措手不及…

学校有很大的图书馆,我原以为小孩想去就能去,后来发现根本不是,三年级去哪里都要老师带队,但老师都很忙,哪里有时间满足个性化需求…

还有艺术课,作品展览看起来琳琅满目,但不知道是换老师还是怎么样,搞了一个学期陶艺才团一个球…

更郁闷的是,我发现:放养的小孩并没有因为快乐教育生出对知识的好奇心,对学习的自驱力,反而开始讨论小团体、同学家有几辆宝马奔驰…

教育尝试失败了。

加上学籍的困扰,我在折腾了一年花了20来万,英语测评下滑了20%后,把姐姐转回了家门口的村小。

一开始觉得村小真香。

一个班只有30来个孩子,班主任也特别NICE,对学生就像亲孩子一样;校长经常站在门口接送学生,非常平易近人…

四年级也没什么学业压力,虽然学校资源有限课后课很水,但姐姐很喜欢上学。

之前很多家长削尖脑袋想进海淀六小强,我告诉他们,决定教育品质的不是学校是老师。菜小遇到好老师,小孩受益终身。名校遇到糟糕的老师,孩子一样厌学。

重回公立姐姐没有任何不适应,很快就和同学打成一片,因为英文优势,甚至一度成了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计算能力也突然变快了,中间我啥也没有做。

可惜读到五年级班主任生小孩,作业量也突然变多了。数学卷子经常三五张发下来,刷题到夜里十一点;语文一堆一堆的字词句抄写,反反复复…

我当时很困惑。

既然已经决定不卷中高考了,继续刷题还有没有意义?浪费时间还消耗学习热情,得不偿失。加上跟新西兰使馆国际教育推广局、银蕨有合作,于是决定带俩娃去新西兰深度插班体验一下…

这段求学经历的思考写在了从新西兰回来,才知道国内的小孩有多苦。

姐姐插班了9个月,回国参加了小升初备考和考试,并通过笔面试拿到一所国际学校的offer,目前在读。

这就是她四次转学的经历。

有我的主动选择,也有被动决策。看似波折,但始终没脱离我的核心逻辑:

找到适合孩子的方式,让她享受教育的过程,可以身心舒展地自我发展。

02

在升学为目标的家长眼里,

别人家小孩100分我家98分天塌了,考不上海淀六小强父母就失败了,读不了985/211的人生就走投无路…

而我的做法简直胡闹:教育不延续,成绩掉下来怎么办?以后考不上大学怎么办?

可,世界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为什么还要求教育的确定性呢?

小孩的人生是不是应该有更高的容错率?

*国际课程容错率高所以没那么卷。比如Alevel成绩80%以上为A,70%以上为B,百分满分等级间有10分容错空间,但今年北京中考1分甩开了200多名,能不刷题不卷吗?

姐姐学术表现不拔尖,不像我发小的儿子,一台行走的竞赛奖项扫地机。

她一二年级还会不及格,速算只能完成别人的二分之一,但六年级海外插班,她自学了国内数学,升初中也没落下功课…

她小时候曾问过我,为什么自己考80多分我也不骂她,班上那个98分的同学被妈妈打了。

我说,因为学习不是我的事儿,是你自己的事儿。一道题目做错了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下次你可以做对。

至于上不上大学,我觉得这是她需要决定的事儿,而不是我。

作为高品质的中国父母,如果她需要我可以托举到大学毕业,但我不可能一生陪跑啊…

路,始终是她自己走出来的。

频繁转学会不会产生社交问题?让小孩缺乏安全感?

我觉得存在个体差异。我女儿自称社牛,转学不仅没给她带来困扰,反而让她学会了快速适应环境,自己主动争取资源…

遇到困境和权威她不畏惧,遇到问题她自己解决。尤其是初中以后,基本不需要我站在她的前面挡风遮雨了…

「放弃卷高考、卷牛剑大藤,帮助孩子长成她自己想要的样子。」确实,在目前主流教育观点下简直离经叛道,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我会怕吗?当然会怕。

恐惧是人类面对未知时的本能,而我也只是个普通人。

但是,当我看到太多「确定的失败」——

-连续几年大学生就业率不超过30%,这还是为了保持社会乐观,拼凑出来的最好结果;

-340万人涌入考公的赛道,为了抢一份平均只有几千块月薪的工作,名校生卷到头破血流;

-优秀的小孩拼命考上985,在大学里过得浑浑噩噩,除了游戏就是刷剧,不知道将来做什么;

-有天赋的乖学生被爹妈安排了28年考试升学,快30岁了才敢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只能重头再学…

我想,勇敢一次又何妨?

再强调一次,我家俩娃卷高考没戏。没有理工科的天赋,五大奥赛都没有拿奖的能力,用尽全力托举、闹得家里鸡飞狗跳、小孩精神分裂,最后可能也就上个211…

在这种情况下,我才选择让他们顺势而为——

不为抵达某一个确定性的目标,拼命划桨;而是一边享受风景,一边寻找属于自己的、或许并不确定的彼岸。

03

很多家长接受不了「未来的不确定性」,但未来,却不会因为你不接受就不来。

最近听罗永浩的播客。

他采访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聊成长经历,聊事业人生的跌宕,聊成功聊失败…

很有意思。

每个人都那么不一样。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行业。

有唱歌的五条人的仁科,有脱口秀大王何广智,有搞电车的何小鹏和李想,有短视频时代的新贵Tim…

每个人又那么类似。经历过无数次的人生挫败。

家里破产被迫搬到海丰的仁科,下工厂经历过真实贫困的青年何广智,一直被当成废柴的富二代Tim,成绩最好的李想同学,典型I人拒绝社交型人格…

还有罗永浩,高中肄业、九流诗人,不敢考数学却敢跑到新东方毛遂自荐,应聘英语老师。

他们都不是教育完美品,拥有光鲜的学历和360无死角的六边形战士。往前拉回20多年,是学渣、是自卑人格,是缺乏管教的怪胎…

他们各有缺陷、各有恐惧、有无能为力。

何广智初中辍学、高中辍学,都没有个完整的学历;仁科在广州当「走鬼」,买过盗版书盗版光碟和铁烟盒…

最后,却一步步走到了我们的面前,成为了一群成功的人。

他们的成功都不一样。说明什么?说明成功越来越趋近于不确定性。

我们能把握的未来正在变少——

过去30年,上大学就可以找到好工作、成为社会精英,这样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现如今更常见的叙事是,无人瞧得起的废柴成了摄影师,全网圈了千万粉丝;当年读二流大专的小孩,创业上市成了一方首富…

而被精心培养出来的小孩,一小撮进了大厂、赚钱的公司,剩下的都在忙着考研考公,三四百万人卷生卷死…

家长焦虑,孩子痛苦。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世界已经充满了不确定,而我们却还在拼命追求教育有确定的结果,只能被时代抛离得越来越远…

我一直很欣赏RDF家长会上比喻:

孩子是开车的人,坐在自己人生的驾驶位上,他应该决定自己要去的方向。

家长只是坐副驾驶的人,多看少哔哔,孩子走错方向提醒一下,更多时候是要鼓励他们勇敢开下去…

千万别抢方向盘。别逼罗永浩考数学满分,别逼着何广智上大学,别逼Tim继承家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

最后。

回顾这段波折的小学经历,踩过坑、也收获了宝贵经验,分享出来,希望能帮大家少走一点儿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