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家千里,务必争气……然后呢?

“辞行千里又千里,务必争气再争气”这个话题,火了。

“辞行千里又千里,务必争气再争气”的话题词条

在这个词条下,有人分享自己私人的生命体验,有人感叹公众人物的来时路,也有人通过影视人物传达共通的心酸。

词条下大家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

透过各种不同的表达,我们好像被轻轻拥抱了一下。

“辞家千里”,精准地戳中每一个离家奋斗的人的软肋。这或许是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近处的胜利从来不是一个选项,我们往往离家很远很远,才有接近成功的可能。对家的思念像一根绳索,我们摸索着它寻求温暖。

但假如我们抽离这个语境,会发现,当下我们对于原生家庭的讨论,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温和。

当脑海中的家庭被放到现实,我们对回家的向往与距离,戏剧性地形成反比。在如今,我们和家庭的关系从未如此清晰地呈现出一种割裂的纠缠。我们想念、怀念,却又“近乡情更怯”。

而“争气”,成了这种复杂关系最具体、最微妙的链接。

争气,如何成为我们的起点

“争气”,或许是许多人有关自我实现的最初的记忆。

在表扬时,它是“你可真争气”;失败时,是“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嘱托时,它是“你以后可一定要争气”。

这些小时候家长和我们说的话,成了个人发展的最小单位——一个人可以不成功,但至少要争气。

电影《麦兜响当当》

这是一种颇具东亚气质的表达。这口气,往往不仅是个人层面的实现,而是某种社会层面的勋章。一个人的成功,从来不只和自己的成就相关,更是朋友、父母、家人的脸面。

就是在这层错综复杂的网络间,“争气”的含义变得复杂起来。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家庭不只是温暖的港湾。它当然有温暖的时刻,但同样也有那些创伤性的瞬间。这句“争气”,也往往不只是真挚的祝愿,而带着说教和压力。

纪录片《美丽的收获》中许锴蓥的母亲讲述她的教育方式

而“争气”之所以会变成许多人出走的动力,恰恰也源自于此。这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我们切不断、逃不掉。

当我们没有办法狠下心离开时,就只能迎头撞上去。而更残酷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心甘情愿——因为我们的出走,往往不是娜拉,而是全家人的托举。

于是,“争气”就成了一场我们和他们之间的角力。

这口气,是回报,是感谢,但也是某种证明——我要向那些曾经打压我的人证明“我可以”,我要向那些不相信我的人宣告“是你们错了”。

话题评论区中赵丽颖的粉丝细数她的来时路

在这个语境下,“辞行千里又千里,务必争气再争气”就变成了一场异乡人的抱团取暖。

原来那些辛苦、不甘不是孤例。

这也就是为什么安陵容的混剪会成为这个词条下最热的视频。她给我们提供了最具代表性的形象:出身普通,敏感,自卑,怯懦。在这些切片里,我们看到她背井离乡来到皇宫,只身一人撑起整个家族。我们对她的共情,照见了自己相似的经历和痛苦。

话题下,安陵容的混剪画面

但是,当我们剥去这层温暖的外衣,就会发现,这场讨论在内涵上的讨巧。它不涉及任何方法,不指向任何核心问题,只关于片段式的个人经验。

而更重要的是,那些光鲜的,成功的案例模糊了我们本应该察觉的问题。

“争气”,原本是来源于自我实现的愿望,但如今,它却被扣上了“务必”的枷锁,成为烙在头顶的沉重嘱托。在我们意识到之前,它就把这些情感当作辞令,迫使我们奔向世俗的成功。

而我们从这层隐瞒中,看到了另一个真相: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们,“争气”的背后是什么。

争气,如何困住我们

随着话题逐渐发酵,这场讨论也开始变了味。

“辞行千里又千里,务必争气再争气”的标准变得越来越高,最后成了又一场优绩主义的展示。最开始,它是漫天飞雪里的一个车站;然后,它变成外国大学里明媚的笑脸;最后,变成国际领奖台上的奖杯与礼服。

而这句话最让人不适的,是在强烈的情绪渲染中,确定了一个事实:它把付出与结果绑定,假如失去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那么我们所走过的一切,所经历的一切,都变成了一种辜负。它把“争气”视作唯一可接受的结果,利用和消费了我们的焦虑和脆弱,然后又再一次拒绝和抛弃了。

话题下,视频的评论

于是,“争气”,这个本来关乎自我与亲友之间微妙关系的词汇,变得泛化,最后在内卷中异化。这种异化的背后,是一种世俗的利益逻辑:

他者投入时间、感情、金钱,我们回报以世俗的成功,好像这样才是一个合乎情理、符合价值的交换。

这种异化非常粗暴地简化和压缩了我们的感受,而曾经我们远赴前程途中难捱的时刻也变得微不足道。因为在套逻辑下,它是我们为了达到目的必须要付出的成本。无论是哪种亲密关系都被包装加码,推上天平,成为待价而沽的商品。

在电影《别告诉她》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住在美国的华裔的碧莉因为奶奶罹患癌症,所以回到中国来看望。在亲戚的饭桌上,他们谈起自己的育儿经。你会发现,很多的亲情本来就带有利益上的指望,而这个话题的发酵,就像是这场交换的预演。

《别告诉她》台词截图

当我们重新审视“争气”这个话题,就会发现,“争气”本身,就是一个标准很模糊的要求。从最开始,它就是一个和他人的期待强相关的词语。在微观的社交圈里,我们或许可以衡量个人与他人要求之间的平衡,但当它被放到更广阔的场域之中,这种平衡就很容易被打破。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候,我们对成功司空见惯,对于满足的阈值也越来越高。因此,词条下的内卷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这种“赢家通吃”的逻辑,带有一种滑坡式的反应。我们在小时候要成为优秀的学生,长大后要成为优秀的员工,然后是丈夫、妻子、父亲、母亲。而随着阅历增长,身份最近,我们总会有疲倦的一天。

同时,这种逻辑还有一种强烈的惯性。假如只有积极、正面的结果有意义,那么那些负面、消极的情绪,都会变成成功路上的阻碍,会被不断压缩,然后藏在一个刻意遗忘的角落。我们不被允许哭,不被允许挫败,因为只有开心和胜利才有价值。

纪录片《大悦不大悦》中刘大悦的父亲讲述以前的教育

直到某一刻,我们被路上的某个石子绊了一下,那些长久以来的包袱轰然倒塌、崩溃。在这个瞬间,我们才有机会缓一缓,坐在无数前人走过的大道上,在愣神的片刻问自己:

“争气”了,然后呢?

争气了,然后呢?

这个话题会不断膨胀,是因为它本身就符合了人性的底层逻辑。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总觉得只要再努力一下,还能做得更完美。

在最开始,这句话其实并不是“务必争气再争气”,而是“我最争气”。最初,它的确是温暖的、亲密的私人体验,也曾经照耀过那些不安的角落,只是在流变的过程中逐渐变味。

原作者的回复

其实,词条下每一个分享的人,当然不一定带着炫耀,可能更多的只是对自己来时路的记录。只是在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被收纳为了这套叙事的一部分。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赶着要赢,急着要获得,却总忘了问自己赢了之后的事。那句“然后呢?”其实才是我们真正要赶往的方向。

在电影《好东西》里,宋佳饰演的铁梅,其实就是每一个想要“争气”的我们。她分享自己真实的经历,被网友抨击,她说“我绝不认输,绝不反省”;她好像可以永远平衡自己的生活,可以当一个好妈妈,可以过好自己的私人生活,还可以把邻居小叶照顾得很好。但即便是这样高能量的人,也会有崩溃的一天。

《好东西》中铁梅的台词

但面对铁梅的崩溃,小叶没有说“你已经做得很好了”,而是说“可是为什么要什么都做好呢”。

这个瞬间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发现了每一个人要强,想“赢”的时刻,更是向我们寻求一个“然后呢”的答案。

《好东西》中的对话

“争气”被招安为世俗规训的一部分,之所以比其他的规训更危险,因为它有了感情的外衣,切中了内心深处对于亲朋付出的愧疚、不配得感,于是它显得更加温柔,更加难以拒绝。

在这场“务必争气”的讨论里,“争气”之所以如此容易被异化,是因为在我们的语境里,它既是起点,又是终点,我们为了“争气”而出发,为了“争气”而到达。

但它只是一种结果,一种感受,而不指向任何具体的方向。当我们为了结果而出发,很容易就会失去自己的目标,最后盲目地被他人的情绪裹挟,走上既定的道路。

前几年,《伦敦生活》等一系列反传统影视剧的爆火,恰恰是因为,那些不完美的主角真的在搞砸一切。但在那之后,什么都没发生,生活还是可以照常继续。

在那些啼笑皆非的时刻,“务必争气”的弦终于松弛下来。我们看到他们输,才逐渐明白自己为什么想赢,开始让自己思考,究竟要奔赴哪里。

《伦敦生活》女主角兼编剧菲比获得两个艾美奖,却只准备了一份感言

我想,这才是我们需要听到的声音。不是“务必争气”,而是,“争气”了,然后呢?

在最开始,附近是我们的全世界,“争气”是我们的起点,到后来,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有了更复杂、更充盈的想法。

然后,我们急着出发,急着证明。

而当我们望向结果的后面,当我们开始思考抵达之后的事,生活这场游戏的裁判才成为你自己。至于要去哪里,由你自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