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上4.1万人骂过的“半个奶油蛋糕”事件:远离这类有毒的家庭

前几天,有这样一个视频在网上火了,评论区里 4.1 万条留言都是怒骂的。

一位妈妈拍下了孩子给自己留的半个奶油蛋糕,配上的文案却是:

“ 值得表扬,我回家回得晚,孩子还知道给我剩块蛋糕,只不过没有奶油了,但这是孩子的心意。 ”

啊这,蛋糕一看就是孩子特意切出来的,顶部的芒果和巧克力满满登登都快掉下来了,在妈妈眼里却是 “剩下来的”。

而且不是很懂什么叫 “没有奶油”了,那些白色的部分是鸡屎吗?

看了下这位妈妈之前的一些视频,发现她有两个女儿。

两个女儿一人吃一小块蛋糕,特意留下了一大半完整、馅料满满的蛋糕给妈妈,居然还要被鸡蛋里挑骨头、被嫌弃成那样。

也难怪网友们在评论区里愤怒不已,小嘴跟淬了毒似的:

“一半都留给你了还在这叫叫叫叫叫。”

“齐白石画的是你吧?平时没事多吃点虾,补补眼。”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会毁掉下一代,除了上一代。”

这位妈妈以前的作品评论区里,也被网友们攻占了。

他们都试图骂醒这种喜欢给孩子挑刺、恶意揣测孩子的家长。

你会发现,一些有毒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是怀有一种 微小又隐秘的恨意、嫉妒 的。

他们看不惯你过得太快乐,喜欢居高临下地审判你、给你泼冷水、对你冷嘲热讽。

他们表面上并没有做出太多出格的举动,但那微妙的恶意,却像一根细细的针,扎得你感受到刺骨的疼。

比如,有人晒出了妈妈给自己发的消息,说看到了一件好看又舒服的 T 恤,问她穿多大码的? 4XL 的可以吗?

光看消息的话可能看不出什么,顶多以为博主是不是超重了。

直到看到博主的文字,才知道这位妈妈有多恐怖:

原来博主才刚生完孩子,妈妈看着女儿家庭幸福美满,坐了半天找不到攻击点。

最后恨恨地站起来转身离去,对着女儿来了句: “看你现在变成猪了都!”

然后用包装成假意关怀的恶毒文字,再次攻击刚生产完的女儿的身材。

你会毛骨悚然,怎么会有这样的母亲,连自己的亲生女儿都嫉妒,看不惯她过得好,迫不及待地想要用言语暴力让她感到难受。

这则帖子的评论区里,你会看到有类似经历的人竟数不胜数:

有人在结婚第二天一大早就收到了妈妈的消息: “为什么照片里你都很好看?美颜就围着你转?”

有人被逼着相亲无果后,妈妈突然凶相毕露,对着女儿的相貌一通羞辱,说她 “不知羞耻”。

再比如,有人在朋友圈里发了几张自己在旅行途中吃到的美食照片,妈妈给她评论:

“不知道家里人在吃白粥吗?”

有人分享自己给小狗买的贵价零食,爸爸给她评论:

“老子还吃不饱。”可明明女儿这个月已经给他转过钱了。

有人在 30 岁生日来临之时,飞去香港看了一场演唱会,结果被妈妈不断视频轰炸,还被指责:

“发了工资就是为了去看演唱会吗?你太令妈妈失望了。”

有人因抑郁症休学,去旅行了一趟,回来跟爸爸分享自己旅途中幸福的琐事。

结果爸爸直接来了句: “为了出去玩不上学,没病装病,现在开心了,假模假式的药也别吃了,明天就回学校上学。”

这一桩桩、一件件,看得人不寒而栗: 不是说家是一个人的保护伞吗?怎么反而成了刺向孩子最锋利的刃?

很多人直到长大逃离了原生家庭所谓的 “保护伞”,才发现外面根本没下雨。

此生听过最难听的话,都是家人跟自己说的。

有个很扎心的事实是: 很多父母潜意识里,都看不惯自己的孩子太快乐。

只有看到孩子处在一个受苦的状态里,他们才能安心。

有心理学家分析过,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 3 种:

①父母有着“超我焦虑”:

他们见不得别人快乐,也一直让自己处于心酸的付出者形象,牺牲感、使命感极强。

看到孩子处于轻松的、无忧无虑的状态,就会触发他们的超我焦虑,会严厉斥责、打压孩子。

只有孩子成天苦大仇深、满腹心事,仿佛才是努力和靠谱的证据。

②父母需要通过控制孩子的情绪,来证明自己的权威。

孩子越快乐,他们越觉得自己失去了掌控;孩子越自我,他们越没有安全感。

当孩子难过时,他们很安心;当孩子开心时,他们反而会冷嘲热讽。

他们要的,不是孩子比自己还幸福,而是孩子永远不脱离自己的掌控。

③父母自己也从没被允许快乐过。

他们也有着压抑的童年,从小没有被好好爱过,长大后也不知道如何去爱别人。

小时候一直被打压、被否定,现在看到自己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笑,他们就会萌生出嫉妒。

孩子去旅游、看演唱会、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

看到孩子拥有着他们没有的幸福,心里那种缺失感就被触发了,于是便不顾一切、想要把孩子拉回自己晦暗无光的世界。

被这种父母打压着长大的孩子,内心仿佛总是蛀着一个巨大的洞。

因为很少感受到来自原生家庭的温暖,所以永远都在寻找着无条件的爱。

与其鼓起勇气跟父母沟通,收获一通冰冷的挑刺、说教,他们宁可在一些 “电子父母”视频的评论区里,诉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不顺。

至少 “电子父母”会叫自己“宝贝”,会问自己工作累不累,给自己一个虚拟的拥抱。

要知道,感受到了来自父母们的微妙恶意、被父母嫉妒自己的快乐,并不是我们的错。

当我们理解了背后的深层原因,我们就有能力 打破代际循环,重写人生剧本。

记住:你的快乐不是罪恶,而是生命本该有的模样,一切美好体验都是你与生俱来的权利,不该被父母长期打压。

很喜欢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一个观点,他说: 决定你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你赋予过去经历的意义。

也许我们可以成为这样的存在:既能理解父母那一代人的局限,又能活出内核稳定的自由。

人要一寸一寸地拯救自己,就像每天给存钱罐里扔一枚硬币。

不久后你会发现,硬币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堆满;

而那个总是缺爱的孩子,也成长为了一个能为自己遮风挡雨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