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态升级: 323人死伤! 30年来最可怕! 全球关注! 城市的伤痛, 背后也涌现温暖...

30年来最严重!

就在这个昨天下午,当许多人还沉浸在日常生活中,一场灾难狠狠撕裂了香港的平静。位于新界大埔区的宏福苑,一座普通的住宅屋邨,突然起火,瞬间引发了灾难级连锁,火势猛烈蔓延,多座高楼楼体被吞没。

从棚架起火到吞噬整座屋邨,一切太快

火灾发生在昨天14时51分,最初是在外墙的竹制脚手架处燃起。没想到,仅仅几分钟时间,借助风势和脚手架这一“烟囱效应”,火势迅速往上蔓延,甚至蔓延到旁边整栋楼宇。

火光爬升,浓烟吞天,许多住户来不及逃生,就被困在了楼中。楼下街道顿时被火焰与黑烟笼罩,消防车警笛此起彼伏,混乱与恐慌瞬间笼罩整个社区。

据目击者描述,当时不少居民还没反应过来就被逼到街头,有的人来不及鞋袜,就直接抱孩子冲向安全区域。

附近地铁一带,也被烧焦气味笼罩,浓烟和余火,让原本拥挤的街道变成逃难现场。

随着烈焰与风势的共同作用,火警在下午短短一个小时就从最低级别被升为三级,随后又在几小时内一路升至四级,并于当晚 6点22分,被香港消防部门定为“5级火警”——这是该市火警等级中最严重的等级,也是近年来极为罕见的灾难级别。

可即便是深夜,火势也没有完全扑灭。多栋楼仍不断有火舌从高层窗口喷出,浓烟冲上夜空,现场余火与烟雾弥漫。

消防、救护、警务人员彻夜奋战,多栋大楼外墙、棚架彻底被烧毁,救援与搜救持续进行。

也就是说,这场大火从下午起燃,到夜深人静时仍未熄灭,许多被困者在火光与黑烟中苦苦等待,街巷、通道、庇护所通宵开启,救援与搜救行动持续数小时甚至整夜。

死伤惨重:44人确认死亡,279人失联

截至今晨通报,政府确认这场火灾已造成至少44人死亡,其中包括一名在救援中的消防员。更令人揪心的是,还有279人下落不明,数百人被疏散,多人受伤,目前仍有多人被送医救治。

网上有人发出不幸遇难消防员照片缅怀:

救援现场的画面令人震撼:超过 140 辆消防车、数百名消防与医疗人员整夜奋战。建筑外墙被竹棚包围,燃烧猛烈,救援难度极大。消防处已将火警等级提升至最高级 5 级,历史上极少见。

多个楼栋被烈焰吞没,警方已对三名涉嫌误杀的相关责任人展开调查。

为什么还能烧这么久?

因为起火点是在外墙棚架,建筑密集、人多、烟雾与火焰蔓延快;因为风大、旧楼结构复杂、人员疏散不及时;因为救援队伍虽然拼命但面对高温、倒塌、烟雾阻碍;因为有楼层至夜晚仍无法靠近,只能从外墙、天台不断喷水……

这场火灾也迅速成为香港1996年九龙商业大厦火灾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居民火灾。

庇护所、志愿救援、自发援助:

城市的伤痛,也让人看见温暖

灾难发生后,当地社区、教堂、学校纷纷开放临时庇护中心,为失去住所或仍在等待亲人消息的居民提供安置与心理支持。

许多志愿者自发带来食物、水、毯子和急救物资,用自己的方式尽可能缓解这场灾难的冲击。

街坊、路人、好心人——无数素不相识的人,因为同一个灾难聚在一起。虽然生活被大火撕裂,但人性和温情,也在废墟与烟雾中显得格外鲜明。

目前,仍有大量居民无法返回住所。交通仍在封路,周边多所学校宣布停课,教育局已经派出心理专家协助学生和家庭。

宏福苑外墙工程已进行约一年,估值约3.3亿港元,每个单位需支付16万至18万港元翻新费用。

香港是全球少数仍大规模使用竹棚架进行维修的地区。

今年3月,政府已表示将逐步减少在公共工程中使用竹棚架,改用金属架,以提高安全性。

此次火灾是香港自1996年九龙商业大厦火灾造成41人遇难以来最严重的火灾事故。火因仍在调查中。

不排除刑事案件可能性

11月27日凌晨,香港特区政府保安局局长邓炳强表示,根据本次火灾现场初步调查情况分析,不排除刑事案件的可能性,目前已经交由香港警方进一步调查。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对火灾极度关注,当晚主持跨部门紧急会议,启动紧急事故监察及支援中心,协调保安局、消防处、民政事务总署等部门全力开展灭火、救援、伤员救治、善后安抚等工作。民政事务总署设立临时庇护中心,安排受影响居民入住,社会福利署提供情绪支援,医院管理局启动应急机制救治伤者。

截止今早7点左右,有网友发图称火势已经得到控制:

这不只是一次火灾,更是对安全制度与城市管理的拷问

目前,有工会与社会团体呼吁彻查此次火灾中使用的竹脚手架是否合规。众所周知,香港的高楼维修多依赖竹棚——一种便宜、方便、传统的脚手架方式,但也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这起惨剧,无疑再次把香港住房安全、建筑规范、火灾预防推上了舆论风口。对于居住在高层楼宇、老旧社区的人来说,每一次风吹、每一次维修,都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哭声未歇,报警钟却不该停

当清晨来临,烧了一夜的大火仍未消散,无数家庭还在等待亲人,一个个名字在名单中交错,这是数字的灾难,也是人性的伤痛。

我们对失去生命的同胞深切哀悼,对伤者和失联者寄予希望。也希望这场灾难能让所有人都警醒。安全从来不是奢侈。

愿每一次“消防演习”、每一次“安全检查”,都不只是例行程序,而是真正被所有人放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