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文字工作者的洁癖之一,就是难以忍受大批量复制粘贴文案。 但眼看一年又出溜过去,群众想起自己的事业、爱情、性生活,总免不了感慨万千不吐不快。这时,那些流感式传播的金句、文案、随笔、共鸣就能趁机夺舍,让他们不假思索地转发:
“辞家千里又千里,务必争气再争气”、“离别从来不是倾盆大雨,而是漫长的潮湿”、“用宏大的世界稀释痛苦,用微小的事情感知幸福”、 “选错就选错了,不要去责怪当时的自己”……
这些文案是谁原创的?有时硬糖君都代为扼腕。要是按歌曲模式来收版权费,这得是多么一字千金。现在却只能被喂了太多虚假信息的
AI言之凿凿是余华、莫言、黑塞、太宰治、村上春树说的。
文案是假名人名言,不影响大家是真所思所感。回顾 2025年的社交媒体和短视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系列病毒式传播的金句文案,更是一幅精准描摹当代人精神境况的 “时代心电图”:
在个体叙事里,没有限度地自怜,觉得自己又是堂哥又是叔叔于勒;在情感世界里,明目张胆地索取,希望亲密关系里的每个人都是引导型; 关键是这么 emo了一通,也不影响大家见缝插针开黄腔,冷不丁看见都想吃点败火药。
要硬糖君说,这才是真正的 “互联网案底”呢。凭谁问,时代一场大雨,淋湿了谁的QQ空间。
自怜者肖像

最近有没有刷到过这么一段长篇累牍的话?妆容精致的博主意气风发地朗读,动不动就几十万赞,仿佛那些宽慰是极其稀罕之物。金句入耳的一瞬间,酥麻了、忘情了、发狠了。
“何时葡萄先熟透,你要静候再静候。何时功成与名就,你要静心再静心。辞家千里又千里,务必争气再争气。骏马自知前程远,不待扬鞭自奋蹄。胸藏丘壑凌云志,踏破关山复可期。”还有同名歌曲,可供作BGM使用。

评论区感动地泪如汪洋, “大家一定要出人头地啊”。都出人头地了,试问谁在下面被压着。其实呢,互联网就是这样。劝人家一套一套,轮到自己就上吊。别人是一二三笑,劝自己一二三跳。
辞家千里,文案的精髓在于内在撕裂感。一边是传统光宗耀祖的家庭期望之沉重枷锁,另一边是现代社会个体为自我证明而进行的无限内卷和精神内耗。在那种 “求上岸”“求高分”的呐喊中,我们还能看见自我怀疑——“我还不够争气吗,要怎样才算争气,每次看到这段话都像拖着重物飞行的小鸟。”

你百里我千里,但都没有很争气,最后在自我怜惜和鼓励他人中滑向 “大家都过得不咋滴”的集体共情。这无疑印证了社会学家泽鲁巴维尔所说的“我们不仅作为个体感到羞耻,而且作为一种类型的成员而感到羞耻。” 那些感慨时不我与的 “堂哥”们,分享的不仅是一种共同的痛苦,更是一种共同的污名。 ( 《自嬷的蛋糕早被分完了》 )
辞家文案的前身,应该是此前流行的 “轻重已过万重山”和“他们都不看好你但偏偏你最争气”。看似励志,实则内核是深度的自我怀疑与对外部认可的极度渴望。
它们不是在庆祝胜利,而是试图通过 “证明给你看”来疗愈过去被否定、被轻视的创伤。 可见,在现代人的个体化进程中,人们的自我价值评价标准仍并不生于内心,而是高度依赖外部的、可量化的成功指标。
像范冰冰这些年环大陆发展一直想拿个重量级影后,好给影迷和自己一份告慰。拍摄《地母》时,每天被蚊子叮几十个包也不觉苦。事实上,硬糖君不认为她需要新的影后奖杯来为自己正名。
同样的心态,还发生在粉丝的感同身受上。易烊千玺拿下金鸡影帝,有博主剪了当年三小只上《康熙来了》,王源和王俊凯都有电影演,就易烊千玺没有被蔡康永问心情如何的片段。 不出意料,文案是 “偏偏你最争气”——粉丝真的太爱这句!我提名为“年度粉丝文案”。 但也许当时少年四字并未感到窘迫,这种 “争气感”是粉丝自己酝酿的情绪病。

然而时势如此,非但是堂哥,就连 “嘉豪”也迎来了春天。有网友为其鸣不平,“明明村里最优秀的孩子,到城里就成了你们口中的嘉豪。”嗐,这位兄弟太较真了。上网嘛,乐呵乐呵得了。
引导型恋人与工具化的爱

互联网的美好期许与现实议题的杂驳割裂,完美体现在人们对爱情文案的遴选上。 早期毒鸡汤,穷男人不能嫁。最新变体,我需要一个引导型。
短剧《盛夏芬德拉》的火爆为 “引导型恋人”添砖加瓦,同时揭示了当代情感图景中的一个转向: 即我们对伴侣的期待,从一个浪漫的爱人,转变为一个全能的 “人生合伙人”乃至“心理疗愈师”。

《许我耀眼》里,陈伟霆按照自己的工作需求,一步步引导赵露思成为新闻主播。表面是对赵露思梦想的鼓励,底下则是公司资源和人脉的投喂。虽然女生本有主播梦,但走进演播室确实是男主一手引导的结果。
这种引导模式在仙侠的师徒恋里更加泛滥。一个劣徒啥也不会到处闯祸,师父教他做人做事最后两人爱得如火如荼。《花千骨》就是早期的引导与被引导模式,到了《仙台有树》就不够用了。前一世,女的当男主师父。后一世,男的当女主师父。你引导我成为了现在的我,现在的我引导你成为将来的你,再通过转世轮回和角色互换达成一种 “引导力守恒”。

全都要找引导型恋人付出,根本没人关心引导型人格的死活。除了《我的前半生》里的贺涵,谁还这么好为人师啊,贺涵你们又嫌弃爹味!
引导型大行其道,暴露了当下人们对情感关系的功利性诉求。 爱情不再是荷尔蒙的吸引和精神陪伴,更被赋予了额外的沉重功能:抵御外部风险,弥补自身缺陷。
相较于 “引导型”的我要这个我要那个,本年度情感创伤的表达倒是越来越朦胧晦涩。曾经QQ空间的创伤是大开大合“出卖我的爱,你背了良心债”、“鱼哭了水之道,我哭了谁知道”。
现在的创伤则充满文学性, “离别从来不是倾盆大雨,而是漫长的潮湿”。离别不再是2018年抖音“分手应该体面”那样声嘶力竭的瞬间崩溃,而是内化为一种弥散性的、持久性的心理状态。
“等我打破家徒四壁就娶你”的文案普遍配着麻将桌图,则是一种对经典爱情模式的解构与犬儒主义。等我娶你当然可以,前提是下一把胡个大的。它既承认了物质基础在婚恋中的残酷且必要,又用一种戏谑认命的口吻消解其严肃性。

小黄辞,性压抑

“我可以听你的原生家庭创伤,但之后我要干什么你懂的。”作为一种修正后的越轨行为,同样的话说给女性博主是极大冒犯,发给男性博主则无伤大雅。
除了个体叙事的文案、亲密关系的金句,今年对男博主开黄腔已经成为一种 “下沉的流行”。和前两种类似,大家的文案也是复制粘贴来的。三五句淫词浪曲,调戏千百个良家男儿,不要太划算。
“这种狠嗦最咪了”“你爷爷的爱人一定粉粉的”,这类话语通过将性暗示包裹在语序混乱的玩笑里,实现了一种安全的物化。 它允许参与者在公共空间里触碰性这一违规话题,同时又可以借玩梗之名,规避道德审视。 给女博主发 “看看腿”,真是恨不得报警抓色狼。给男博主发“看看原生家庭”,会有上千个大黄丫头给你点赞。

为了争夺这些面容姣好身材火辣的男孩,大家的竞选宣言好似皮条客。 “我的宣言是,谈上了做饭给你们看”、“谈上了给评论区姐妹一人玩一次”、“我的标书是,和他拍女性向”。喂,怎么还没和博主商量就把人家给瓜分了。
“男人再卖也不能穷”、“那个,姐有点小钱”、“有没有隐形消费,没有我不来了”。这些文案将性与交易赤裸并置,用一种直白甚至粗鄙的方式解构了关于爱情、性与金钱的想象。与前面的“麻将求亲”异曲同工,既然崇高的爱情遥不可及,那么不如直接谈论背后的交易。
以玩梗为形式的黄腔文案,成为了一种集体宣泄。正如马尔库塞在《爱欲与文明》当中总结的 “现代文明建立在对个体本能的压抑性反升华之上”。当现实中爱欲满足受阻或者变得代价高昂时,这种能量就会寻找替代出口。恰似锋哥的理论基石,“一切源于性压抑”。 老是看到安全套企业惊呼 “年轻人不做爱了”,或许是被这种黄腔越轨给代偿了。

人非圣贤,谁能拒绝在文案里 emo一番后调戏一下帅哥呢?这正是文案的可怕之处,碎片化地满足用户的各种情绪,丝毫没有注意到各个人格之间的割裂拉扯。一个人上一秒还在“漫长的潮湿”,下一秒就有可能在博主那里开黄腔“没有干燥的内裤陪你玩了”,顺带收集全运会肌肉帅哥美图并研究汪顺的对称性。
个体化困境,情感功能化,性压抑宣泄化。这三个方向的金句文案,正是这个时代社会症候的鲜活文本。 它们看似矫情发疯,甚至有些无理取闹连吃带拿,但也清晰记录下我们共同的困惑、渴望与挣扎。
液态社会把我们从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却让人独自承担系统性风险。当不知道往何处流动时,有几句文案傍身也是好的。与其说什么精神指引,不如说是川江号子,让咱干活的时候嘴别闲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