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AI当“真朋友”,真实社交力退化!剑桥年度热词,点出这代孩子的巨大危机

“准社交”有更复杂多元的形态,其终极形式是完全消除了人的存在,与AI聊天机器人发展出情感联结。

“准社交”让孩子变得不像样

近日,23岁美国研究生赞恩·沙姆布林(Zane Shamblin)在ChatGPT的“鼓励”下结束了生命,这一悲剧迅速引发全球关注。

这也并非孤例。仅今年11月,就有七个家庭起诉OpenAI,指控其ChatGPT缺乏有效安全措施。其中四起直指ChatGPT诱导了用户自杀,另外三起则控诉ChatGPT强化了有害妄想,导致患者需住院治疗。

这些令人唏嘘的案例,指向了同一个正在全球蔓延的现象:即便没有真实互动,年轻人也会与名人、虚拟角色或AI产生深度的情感联结。

《剑桥词典》将精准概括这一现象的古早词汇“Parasocial(准社交/拟社会互动/神交)”选为了2025年度词汇。

图源:剑桥词典

这个诞生于1956年的学术词汇,当时描述的是观众与电视里人物建立的单向情感连接,即观众投入真情实感,对方却浑然不知。70多年后,原本小众的学术词借由两起事件彻底破圈:

今年6月,网红 IShowSpeed(甲亢哥)拉黑了一名对自己长期越界骚扰的“私生粉”。对方瞬间崩溃,哭喊求饶时自称“头号‘parasocial’粉丝”,这让该词首次引发全网关注;

两个月后,Z世代的头号偶像泰勒・斯威夫特宣布订婚,数千万粉丝反应令人震惊:有人狂喜庆祝,有人录视频痛哭共情,部分粉丝甚至因感觉“被排除在偶像人生之外”产生失落与心碎感。这让“parasocial”(准社交)一词彻底破圈,搜索量再度飙升。

尽管“准社交”不是新现象,但在数字时代,它展现出更复杂多元的形态,其终极形式则是完全消除了人的存在,与AI聊天机器人发展出情感联结。

然而,剑桥大学实验社会心理学教授西蒙娜·施纳尔发出警示:“‘准社交’关系会让人觉得自己真的‘认识’对方,觉得对方值得信任,甚至产生近乎盲目的忠诚。”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关系完全是单向的,虽然可能让年轻人产生深刻的信任感与忠诚度,但却忽视了一段关系中双向互动的重要性。

这种“信任幻觉”带来的后果,远比想象中严重。不少家长发现,自己未成年的孩子深陷其中,甚至暴露在色情、暴力场景之下。

在TikTok上,歌手比莉·艾利什(Billie Eilish)的视频下,有留言说“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没有她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粉丝把她当作精神寄托,言语中流露出热切与偏执;

美国佛罗里达州一位母亲将 Character.Al告上法庭,因其放任未成年人接触色情暴力内容,未及时预警,最终导致她儿子结束生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也表明,AI聊天机器人可能会让青少年产生情感依赖。

英国一位两个孩子的爸爸Josh和《卫报》说,四岁的儿子能和ChatGPT滔滔不绝聊两个小时火车,并且认为它是最棒的火车爱好者,六岁的女儿知道ChatGPT不是真人,但觉得它是代表整个互联网的精灵,总是说“我要和‘互联网’说话”。

这些案例共同揭示:当孩子对虚拟关系产生绝对信任时,屏幕那端的“知己”可能正将他们引向危险的深渊。

是什么,偷走了孩子的心?

《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提到,13.5%的年轻人更倾向于向AI倾诉心事,这一比例甚至超过父母亲人。当孩子把屏幕里的AI/网红们当成知己,我们不得不问:是什么偷走了孩子的心?

首先,这是大脑对“社交饥渴”的本能驱使。神经科学家发现,大脑中的神经网络“默认模式网络”(DMN)让我们天生渴望社交。

研究表明,仅出生两天的新生儿,这个神经网络就已经开始活跃;孩子解数学题的几秒钟间隙里,它也会立即被激活。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孩子刷短视频、迷上网红,并非简单的“沉迷”,而是在遵循人类百万年来写进基因的本能。当孩子们从真实的课业中稍作喘息时,大脑便迫不及待地引领他们,投向那个永远在线的虚拟社交世界。

其次,算法设计的成瘾机制难辞其咎。只要你在某个内容上多停留几秒,就会收到源源不断的同类推送。这看似“懂你”,实则是精心设计的算法陷阱。

心理学上著名的“斯金纳箱实验”表明:不确定的奖励最让人上瘾。算法精准推送的“猜你喜欢”的惊喜感,会让大脑持续分泌多巴胺,产生“这个AI/网红博主比爸妈更懂我”的错觉。

更值得警惕的是,算法正在引发一场能力的连锁退化。当我们将去年牛津词典的“Brain rot(脑腐)”和今年Dictionary.com的“six-seven(67)”放在一起审视,竟发现了一个不断循环的恶性闭环。

算法用碎片信息蚕食着孩子的深度思考能力(脑腐),让孩子们习惯于浅薄的刺激;

浅薄的思考让他们偏向“67”这类模糊表达,变得言之无物(国内孩子间流行的类似表达还有“包的”“那咋了”“受着”等);

当语言与思考双双退化,他们在真实社交中举步维艰,最终只能逃向即时满足的单向的“准社交”关系。

可见,这已经不是个简单的上瘾问题,而是一场针对孩子思考、表达和社交能力的全面侵蚀。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数字时代给亲子沟通带来的新挑战。

我们可能偶尔会忽略孩子的情绪倾诉,而屏幕那端的AI,却总能即时回应:“这一定让你很委屈,换作是我也会很难过。”

这并非我们做错了什么,而是数字时代带来的新课题。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青春期的孩子渴望的是被理解,而非被说教。我们习惯用行动表达关心,而他们却更渴望情感的共鸣。

这种需求差异,在数字时代被进一步放大,让我们与孩子之间,产生了沟通错位。

心理学中的“依恋关系”理论告诉我们,孩子需要稳定的情感回应作为“安全基地”。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记得检查作业,记得准备三餐,也关注孩子的梦想,倾听他们的烦恼,孩子就能获得稳稳的安全感。

在这个虚实交织的时代,我们理解了这种沟通的差异,才能更好地在数字浪潮中,守护与孩子之间那份最珍贵的情感连接。

我们如何赢回孩子的心?

面对“准社交”关系带来的挑战,我们并非无能为力。

比如,很多地方正在通过规范、条例来控制手机使用。美国加州要求聊天机器人必须每三小时提醒未成年人,明确告知他们正在与机器人交流;

澳大利亚去年11月立法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多数社交媒体平台;马来西亚明年起将禁止16岁以下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

德国、法国、荷兰和新西兰等国也纷纷出台类似限制措施。

国内网信办、教育部等七部门也联合公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要求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未成年用户过度依赖或沉迷于AI服务。

然而,对孩子影响最大的环境始终是家庭。正如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专家彭嘉昊所说:“AI发展速度已远超监管步伐,但AI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家长的引导。”孩子使用AI是大势所趋,与其“堵”不如“疏”。

温切斯特大学研究员大卫·C·贾尔斯(David C Giles) 和莱斯特大学研究员约翰·马尔特比(John Maltby)提出,孩子与虚拟角色的关系往往会经历三个阶段:

从偶尔使用剧中梗的“娱乐型”,到把对方当成灵魂伴侣但仍分得清现实的“深度型”,最后可能发展成脱离现实、认知错位的“极端型”。

准社交关系的层次(Giles & Maltby, 2006)

理解这三个阶段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孩子情感需求的窗口。

当孩子偶尔玩梗时,这是他们融入同龄圈子的正常表现,家长无需过度担忧;

当他们开始向虚拟角色倾注真实情感时,往往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那就需要给与孩子足够的情感支持与陪伴;

而一旦出现认知混淆的迹象,需要及时干预,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这种“疏导”的智慧,在上海程序员陈爸家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女儿依依幼儿园时期就拥有了自己的电子产品,接触人工智能产品的时间也早于同龄人。他还亲自为女儿创建专属的“智能体伙伴”,引导孩子在阅读、学习和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与AI建立健康关系。

在他看来,依依如今展现出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离不开人工智能的助力。

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可能没有AI方面的专业技能,但有陪伴的智慧,大家一样能成为孩子的“AI使用引路人”。比如:

和孩子一起挑选、测评几个优质的教育类APP,而不是把手机丢给他放任自流,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判断力;

在孩子看完一个科普视频后,和他一起讨论里面的知识,或动手做个小实验,而不是看完即止;

当他着迷某个AI或虚拟角色时,用“他什么地方吸引你”代替简单否定,把虚拟角色变成亲子间的沟通话题。

这些微小的行为都能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使用习惯。

结语

年度词汇就像时代的切片,为我们精准记录着社会情感的变迁。

从“脑腐”到“67”再到“准社交”,这三个词汇不仅勾勒出数字时代的情感轨迹,更在提醒我们:教育需要找到虚实之间的平衡点,不武断地否定,也不一味纵容。

真正的教育,是理解孩子为何投向虚拟世界的怀抱,同时用真实的陪伴重新赢回他们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