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围剿美团,榜单卷懵了消费者

当吃饭变成一道选择题。

01

上周,我去吉林市出差。

这座城市因为去年那场轰动全网的世界锅包肉大赛彻底出圈,至今仍被网友戏称为 “锅包肉的耶路撒冷 ” 。

办完事已经是晚上 七点,我 和朋友们站在河南街街头,只想找最地道的馆子,吃 上一顿正宗锅包肉。

吉林河南街/旅界实拍

但就在大家掏出手机那一刻,我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选择困难。

那是一种被互联网大厂过度服务后的迷茫,更有意思的是,为了决定吃哪家,四个人竟然下意识地打开了 完全不同的 APP。

同行的 95后 妹子先刷抖音 心动榜,看哪家拍得诱人。

负责开车的魏哥打开高德 扫街榜, 研究哪家餐厅导航去 得人多。

比较讲究的黄 总在看携程口碑榜, 这是他作为游客老炮的习惯。

而站在零下 三度的吉林街头,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我 压根没有 心情去欣赏视频,也不想研究榜单纯洁性 ,下意识地,还是打开了 大众点评。

夜色下,几块手机屏幕亮着不同的光,那一刻 ,属于美团的一言堂时代 好像结束了。

而过去十 来年,中国人找饭馆的动作几乎是肌肉记忆,掏出手机,点开大众点评或者美团,看看必吃榜 、黑珍珠,然后跟着导航走 就完事了。

曾经,美团 和大众点评就是中国餐饮界的米其林,握着至高无上的审判权。

但现在,这家 本地生活服务巨头正面临一场史无前例的围剿。

对手们很聪明,试图用一套全新规则来挑战旧秩序。

高德主打真实出行, 拿 出行导航数据, 试图纠正流量排名带来的偏差。

携程强调真实消费,瞄准的是传统点评体系中门槛过低、真假难辨的痛点。

京东喊出拒绝商业化 ,挑战过去十年那套成熟却复杂的竞价推广逻辑。

抖音更直接,利用算法与视觉冲击重构 到店标准。

按说每个榜单都有看家法宝,吊诡的一幕 却发生了。

在被各种新潮榜单轰炸一轮后,我们仅仅用了几秒钟眼神交流,快速比对了距离、评分、人均价格,最后还是一致同意,走进一家美团上开了 七年、评分 4. 5的老店。

原因很简单,它的图片谈不上精美,但我在最新评论区里翻到了一句话: “屋里坐的全是附近退了休的大爷大妈,锅包肉是老式糖醋口的,没改良过。”

旅界实拍

这句带着烟火气的用户证言,在那个寒冷夜晚,似乎比任何滤镜、数据都更有说服力。

02

虽然在那一刻,我们把信任票投给了美团,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完美无缺。

坦白说,在众多大厂围剿下,作为一家连接了数亿用户和近千万商家的超级平台,美团正面临着大公司常见的烦恼。

随着体量越来越大,它承载的功能肉眼可见地变重了,为了维持这个庞大生态的运转,商业化推荐变得在所难免,页面也不再像早期那样清爽简洁。

在很多人看来,今天的它 没有了当年的少年气,多了些 老登的精明与复杂。

但有一个现象值得深思,在抖音日活数亿、高德地图覆盖全中国的今天,为什么美团依然 能守住本地生活到店业务的 大半江山 ?

这里面 其实藏着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底层逻辑,逛和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物本能。

客观说,抖音和高德做得非常出色。

抖音用算法和内容,解决了不知道吃什么的难题,它负责激发灵感,告诉你吉林的锅包肉有多香,这叫激发需求。

高德用精准的定位技术,解决了怎么去最方便的难题,它负责提供路径,告诉你哪家店顺路且好停车,这叫履约辅助。

但在激发和履约之间,还横亘着一个巨大的决策黑洞。

举个例子,当 我在吉林街头被冻得瑟瑟发抖,只想快速找一家靠谱的店坐下时,需要的是一张极其枯燥、但信息密度极高的说明书。

而这恰恰是美团最深的护城河, 互联网黑话称之为 POI(兴趣点)资产的颗粒度化。

说人话就是,美团把中国几百万家餐厅,变成了几百万份标准化的简历。

在这里,除了评分,你还能在一秒钟内看到这家店的营业时间、人均客单、有没有包间、推荐菜是甜口还是咸口,甚至是昨晚刚去过食客上传的一张菜单照片。

这种结构化数据的阅读效率,是 其他 App难以比拟的。

而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孤例,在大洋彼岸,一场极其相似的生态分工正在上演。

几年前,当 TikTok和Instagram开始席卷美国餐饮界时,硅谷曾断言Yelp(美版大众点评)将会消亡。

Yelp与美团有诸多相似之处

但到了 2025年,市场格局却走向了一种微妙的共生。

上个月,我在洛杉矶访友, 就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

现在的美国年轻人会在 短视频上刷到一家爆火的网红汉堡店,完成种草 ,但当他们真正决定出门去吃时,依然会习惯性地打开 Yelp,去确认一下它的营业时间,看看有没有位置, 最后完成拔草。

美国 人把这种跨平台的跳转行为称为 Reality Check,也就是现实核查。

Yelp不需要去对抗 短视频平台的流量,也不需要去挑战 Google地图,只需要做好那个承接者 , 这 也恰好是美团此刻在中国市场不可替代的角色。

除此之外,美团还有一个被严重低估的隐形壁垒, 长尾收录。

在 中国,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开车,也不是所有的路边摊都能投得起流 ,这些店在流量池里往往是隐形的,因为它们不够吸睛。

但在美团那个靠地推铁军跑了十几年积累下来的数据库, 却依然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这就是为什么 我在吉林想找一家本地老头老太太扎堆的锅包肉神店,在其他平台上可能搜不到,美团上却能 一锤定音。

这种全量资产的覆盖能力,配合肌肉记忆般的使用习惯,构成了最硬的底牌。

毕竟,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发现惊喜变得越来越容易,但想要在寒风中快速找到一碗热汤的确定性, 很多人还 真是得回到这里。

03

不过,眼下的局面也确实让人唏嘘。

现在的互联网,似乎进入了榜单通货膨胀时代 ,打开任何一个 App,都能看到各式各样的必吃、必玩、必住。

高德在做,京东在做,连 屡屡翻车的百度都 敢给你推荐餐厅 ,我们 则在过剩的信息面前变得越来越疲惫 。

由此,在未来, 国内到店榜单混战大概率会走向一个终局,回归习惯。

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说,迁移成本是巨大的,大拇指 也已形成肌肉记忆,当胃里饥饿感袭来时,身体会本能地打开那个最顺手、数据全、覆盖广的 App。

这就像我们在电脑上装了无数浏览器,但最后设为默认的,永远是那个启动最快、插件最全的。

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谁能帮用户省哪怕一秒钟决策时间,谁就握住了流量 阀。

顺着这个逻辑往下看,美团榜单背后藏着一套 冰冷却高效的达尔文 生存进化论。

如果一家店,在竞争惨烈、佣金不低的斗兽场里,依然能连续三年维持 4.5分以上的评分,并且活在榜单上,本身 不就是一种极高强度的能力证明 吗?

这意味着它不仅要好吃,还要利润率扛得住平台抽成,服务经得起最挑剔食客吐槽,运营能跑赢周围那一圈虎视眈眈的对手。

就好比如果你在 CBD最贵写字楼里看到一家开了五年的餐厅,哪怕它贵一点,味道通常也不会太差,因为付不起房租的 ,都死了。

再说无情点,美团的高分榜单,筛选的其实是商家的抗击打能力。

更重要的是, 它还拥有互联网上颗粒度最细的避雷针 ,因为 真实消费用户基数太大,使用频次太高,积攒了海量的情绪宣泄。

像我看到一家网红店在其他平台上天花乱坠,高德上人山人海,依然会手贱般切回美团,点开最新评论,专门看那几条一星差评。

这些具体的、琐碎的、甚至带着错别字的负面反馈,构成了成年人消费决策里最后的安全感。

说白了, 其他平台的榜单是在教你怎么吃得更好,那是上限。

而即便在 看似四面楚歌的今天, 美团 依然用十年的数据堆积和无数商家的兴衰更替,告诉你怎么吃 才能少踩坑。

这或许要感谢携程、 抖音、高德 、京东的入局,它们用各自优势逼出了一个更透明的行业规则。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我们依然离不开美团 ,因为它并不完美,却记录了这个商业世界最真实的残酷与平庸。